2002年10月20日,我國杰出的女演員李媛媛在北京因病去世,留下了年僅一歲的兒子和無數懷念她的觀眾。
2003年12月30日,香港天后級藝人梅艷芳也因宮頸癌并發肝肺功能衰竭而離世,令人扼腕嘆息。
這些悲劇不僅讓我們深感惋惜,更提醒我們要關注女性健康,特別是宮頸癌這一隱形殺手。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的報告顯示,全球每10萬人中約有13人罹患宮頸癌,而每10萬人中約有7人因此喪生。盡管近年來由于健康教育的普及和HPV疫苗接種的推廣,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呈現下降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發宮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正在逐漸降低,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
一、什么是宮頸癌?
宮頸癌是發生在宮頸部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其發生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持續感染密切相關。據統計,約99%的宮頸癌病例與HPV感染有關。宮頸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能會出現同房后出血、陰道不規則出血、陰道排液等癥狀。這些癥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病情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因此早期篩查和診斷至關重要。
二、宮頸癌的檢測方法
宮頸細胞學及HPV檢查:這是目前最常用的宮頸癌篩查方法。醫生會使用窺陰器打開陰道,用小刷子樣的取樣器從宮頸部位獲取細胞樣本,然后送病理細胞醫生進行細胞診斷和HPV檢測。這項檢查能夠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細胞。
陰道鏡檢查:當細胞學檢查出現異常或醫生認為有必要時,可以進行陰道鏡檢查。陰道鏡具有放大和留圖像的功能,能夠進一步發現宮頸病變。在進行陰道鏡檢查前,需要避免性生活、陰道沖洗和用藥,以免影響檢查結果。
宮頸活檢:這是確診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金標準。醫生會在陰道鏡下判斷異常部位,并取下組織樣本送病理科進行組織學診斷。在進行宮頸活檢前,同樣需要避免性生活,并避開月經期和宮頸急性炎癥期。
影像學檢查:根據需要,可以進行陰道超聲、CT、磁共振成像(MRI)、PET-CT等影像學檢查。這些檢查有助于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關系以及侵犯范圍,進一步了解腫瘤是否發生轉移以及轉移的部位。
血清腫瘤標記物檢查:宮頸癌的腫瘤標志物通常包括血清鱗癌抗原(SCC)和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此外,還可以進行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標志物(CA199、CA125)等檢測。這些檢查有助于宮頸癌的確診和隨訪。
三、宮頸癌的高危因素
宮頸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HPV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性生活開始時間過早、多性伴或性伴侶有其他性伴者發生HPV感染的可能性更高。此外,吸煙、HIV感染(導致艾滋病的病毒)或其他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過密生育更多子女等均可增加發生宮頸癌的幾率。
四、宮頸癌的預防措施
定期篩查:定期就醫進行宮頸細胞學和HPV檢查是預防宮頸癌的關鍵。通過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并進行干預治療,可以顯著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接種HPV疫苗:HPV疫苗能夠保護機體抵御最常導致宮頸癌、陰道癌及外陰癌的HPV病毒類型。建議9歲至26歲的青少年(男孩和女孩)接種疫苗。根據年齡和疫苗類型,進行兩劑或三劑序貫接種。但請注意,即使已接種HPV疫苗,仍需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學篩查。
戒煙:吸煙是宮頸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戒煙可以降低宮頸癌的發病風險。
使用安全套:性生活時使用全程安全套可以降低HPV感染的風險。
限制性伴侶數量
宮頸癌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足夠重視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就能夠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希望廣大女性能夠關注自身健康,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和接種HPV疫苗,共同守護我們的生命之花。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侵刪
供稿:婦產科二病區 杜陳彤
微編: 張嘉敏
責編:莫艷妮
一審:莫艷妮 二審:鄧燕清 終審:陳祥
主管部門:醫院黨委宣傳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