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個星標吧朋友們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為什么我們會獲得某些事物?在這個看似天真的問題背后有不少答案,有些直截了當,有些則更有趣。養活自己可能是我們首先想到的答案,因為我們很容易看到,人類在尋找食物時消耗了很多能量,衣服和住所似乎也構成了我們的基本需求。然而,即使在伊甸園里,人們想要的也比他們需要的要多。這種簡單的沖動創造了不斷增加的富足(我們稱之為“進步”),但也帶來了我們這個星球上幾乎所有的麻煩。
物品、權力與歷史:
拉丁美洲的物質文化
[美] 阿諾德·鮑爾 著
周燕 譯
《物品、權力與歷史》作者以拉美五百年物質史為琴弦,撥動四重主題:價格杠桿的冰冷計算、身份認同的溫暖渴求、儀式消耗的神圣沖動,以及殖民權力如何將"得體消費"變成文明枷鎖。那些沉默的陶罐、殖民者的蕾絲裙擺、超市貨架上的玉米片,都在訴說比賬本更豐沛的故事——我們擁有的每件物品,都是權力與欲望談判的契約。
合上書頁時,你或許會像觸碰古董般小心審視自己的購物車:那里面裝的,究竟是需求,是夢想,還是某個遙遠世紀投下的長長陰影?
《物品、權力與歷史》序言
大約兩千年前,一本著名的書籍和信件選集曾警告說,駱駝穿過針眼比富人進入天堂更容易;更糟糕的是,該選集中的主人公甚至把貨幣兌換商趕出了神廟。在第三個千年之初,當我們的消費商業中心堅定地把金錢和商品奉為神圣時,我們已對這種令人痛心的告誡不屑一顧。
在這兩千年間,更不用說之前的千年了,大多數人每天都在進行一場通常不成功的戰斗,為獲得最基本的食物、衣服和住所,以使他們能夠繁衍生息。他們使植物適應環境,制作工具,并試圖生產更多的東西來抵御厄運。只有相對少數的人擁有好運氣,發明了更好的捕鼠器,或者更常見的是,設法說服或迫使他人交出可能創造更多舒適或更多奢侈的剩余物品。最近,地球上有更多但仍然占比很小的一部分人能夠在匆忙償還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賬單的同時,用消費品塞滿房子和車庫。
90年代桑塔納
在2000年的前夕,計算機計算出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口已經達到60億,如果不發生全球性的災難的話,那么在未來50年內這一數字將增加到大約90億。除非我們的價值觀發生不太可能的變化,否則我們的后代將不會滿足于大米和手織棉布;他們更有可能向往北美和歐洲所熱衷提倡的高能耗、密集型的消費主義。大多數人可能會想要各種各樣的商品,包括電視機、收音機、冰箱、加工過的食品和飲料,甚至可能是一輛汽車,這是我們迄今生產出來的最具破壞性的消費品。
壞消息是,如果我們得到這些東西,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如果我們得不到這些東西,或者商品的分配繼續如此不平等,那么可以想象會發生前所未有的階級或種族沖突。這樣的前景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會爆發出大量關于消費的研究。盡管本書不會解決任何全球性的問題,但它可能會引發讀者更多的思考,為什么我們(或者更恰當地說,為什么拉丁美洲人)在過去500年左右的時間里獲得了我們所獲得的物品。
如果非要解釋的話,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說,我們買東西是因為它們有用,當我們有更多的收入時,我們會買得更多。這個解釋非常直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準確的,但是我們越仔細觀察,就越能發現幾乎所有的商品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意義。最不起眼的稀粥以及王子的披風,不僅僅是營養品和衣服,而解釋人們為何要獲得它們也不僅僅涉及傳統意義上的效用。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劇照
我們對自己獲得的東西也不是沒有矛盾的感覺;當然,對于別人的財產,我們會變得更激動,經常會進行譴責。至少在西方,人們在不同時期對物質實體的占有既狂喜又苦惱。我們也智慧地看到并相應地擔憂,財富的不平等分配是社會動蕩的根源。這不僅僅是因為一些人有財產而另一些人沒有,或者說是過分的炫耀或剝奪感導致了嫉妒、怨恨、蔑視或戰爭。那些設法獲得衣服和馬車、蘭博基尼車或互聯網公司的人,有時會對自己積累的物品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內疚。
這或許反映了前面提到的兩千年前的教義的影響,一方面是克制的“體面”的得體舉止,另一方面是炫耀驚人財富的欲望,兩者之間的矛盾情緒貫穿了整個歐洲歷史及其跨越大西洋的延伸地區。
穿越時間和地點的隨機之旅,揭示了這種矛盾性。
15世紀的托斯卡納:當方濟會修道士吉拉洛莫·薩沃納羅拉告訴佛羅倫薩人,他們應該摘下自己的珠寶和絲綢獻給上帝時,人們稱贊他為圣人,并向他獻上紅衣主教的帽子;而當他堅持要人們真的這么做時,他們把他當作公害燒死了。
20世紀的墨西哥:當辛祖坦社區的某些成員獲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動物和土地時,他們被選舉出來舉辦一年一度的慶典。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的動物和土地時, 他們被選為年度嘉年華的舞臺。在為期一周的食物、飲料和煙火展示中,他們多余的財富被燒掉,村子恢復到相對平等的和諧狀態。
如今的里約熱內盧:當巴西白人對山坡上貧民窟人群的鋪張行為嗤之以鼻、嘲笑他們幾乎把全年收入都花在了狂歡節期間奢侈地使用亮片和服裝上時,他們被桑巴彩車設計者若昂茲尼奧·特林塔嘲笑了,他說“只有知識分子才喜歡苦難,窮人追求的是奢侈”。
工業化的西方:如今,高消費工業國家的人們出于高尚的道德或審美沖動——甚至是由于他們更熱衷的環境問題關切——給自己的奢侈品之一,就是感嘆較貧窮國家中不那么幸運的人們為達到西方國家的生活水平,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消費模式,而所做出的努力。
20世紀的Dior廣告
這些問題和其他許多問題,以及大量迷人的故事,都圍繞著物質文化的歷史盤旋。物品、商品、事物,存在于數以千計的書籍、圖片和畫作中,但對于世界上那個被不完美地稱為拉丁美洲的地方,其實很少有人試圖解釋人們為什么會獲得他們得到的東西,或者追問某些消費模式的含義。本書并不試圖填補我們歷史學家們永遠試圖在填補的那些空白之一,而是小心地回避記錄中的縫隙。當然,對我們獲得什么以及為何獲得事物的研究,是一個廣闊而迷人的主題,在本書里很難得以解決——事實上,也難以進行介紹。但還是有一些故事可以講述,我盡量以一種可能引起感興趣的讀者更深刻地對待物質文化這一主題的方式來進行講述。
本書強調物質生活的核心項目——食物、衣著、住所以及公共空間的組織——包括它們最基本的和最復雜的表現形式。
本書從前哥倫布時代的實踐開始,然后討論16世紀以來歐洲入侵的影響,之后講到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第一波古典自由主義浪潮的后果,再講到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向內轉向一種消費民族主義,最后討論當前的新自由主義時代。
四個主要的解釋方案交織在一起,貫穿本書的整體敘述,其中包括:供求關系,或者說相對價格;消費與身份的關系;古代和現代的儀式在消費中的重要性;以及“使物品文明化”的理念。這最后一點指的是殖民和后殖民時期權力與消費的關系?!皺嗔Α敝傅牟粌H是王室關于服裝的指令、現代國家的稅收和關稅政策、知識的主導地位或是資本的赤裸裸的力量,而且還包括外部參照群體的吸引力或是國內外權貴所設定的時尚力量。所有這些都帶來了模仿、抵抗、談判和修正,從這些混合的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或者至少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看到——拉丁美洲物質文化的持續實踐。
物品、權力與歷史:
拉丁美洲的物質文化
[美] 阿諾德·鮑爾 著
周燕 譯
? 縱橫五個世紀,以衣食住行為線索重述西屬拉美殖民地歷史
? 深入日常生活,探索消費實踐如何與權力、身份建構相勾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