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9 日晚,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發生一起慘烈事故:一輛小米 SU7 在行駛過程中與隔離帶水泥樁劇烈碰撞后爆燃,車內 3 名年輕女性不幸遇難。
這起事件迅速引發輿論關注,不僅將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與智能駕駛技術推至風口浪尖,更暴露出人機協同駕駛模式下的深層矛盾。
事故經過:1.8 秒的生死時速
據警方初步調查及小米官方通報,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 NOA 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 116km/h 的時速行駛。
事發路段因施工臨時封閉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系統于 22 時 44 分 24 秒檢測到障礙物并發出預警,同時自動減速。僅 1 秒后,駕駛員接管車輛,方向盤左轉 22 度,制動踏板開度 31%;2 秒后,方向盤微幅右轉 1 度,制動力度增至 38%;最終在 22 時 44 分 26 秒至 28 秒間,車輛以 97km/h 的速度撞上隔離帶。從預警到碰撞,整個過程僅持續 1.8 秒。
事故現場照片顯示,車輛前部完全損毀,電池組在碰撞后起火燃燒。家屬稱,車輛爆燃導致車門無法開啟,3 人被困車內。
盡管消防部門迅速到場救援,但前排兩人已無生命體征,后排乘客經搶救無效身亡。
技術爭議:智能駕駛的 "完美陷阱"
事故核心爭議集中在智能駕駛系統的響應邏輯與駕駛員接管能力上。根據《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NOA 屬于 L2 級輔助駕駛,駕駛員需始終保持注意力并隨時準備接管。
然而,系統在檢測到障礙物后僅預留不足 2 秒的反應時間,這對人類生理極限構成嚴峻挑戰。
沃達福數字汽車研究中心主任張翔指出,智能駕駛系統的決策機制存在 "黑箱" 特性:傳統車輛的機械操控由駕駛員直接執行,而智能汽車需通過傳感器、算法和執行器的協同完成動作。此次事故中,系統從識別障礙物到執行減速指令的時間差,可能成為事故的關鍵變量。
此外,車輛搭載的 "前向防碰撞輔助" 功能在此次事故中未發揮作用。根據小米官方宣傳,該功能可在 30-130km/h 范圍內主動制動。但實測數據顯示,在極端工況下,系統的制動響應可能滯后于人類反應時間。
電池安全:設計缺陷還是不可抗力?
碰撞后的爆燃現象引發對電池安全的質疑。小米 SU7 采用電芯倒置設計,并配備低電導率冷卻液,理論上可降低短路風險。
但業內人士指出,動力電池在劇烈撞擊后,即使結構設計優化,也難以完全避免熱失控。某車企研發人員解釋:"碰撞導致電池包變形,內部短路引發熱擴散,這一過程可能在數秒內完成。"
車門解鎖問題同樣備受關注。據家屬描述,碰撞后電動門鎖因斷電失效,而機械應急拉手未被及時使用。小米官方回應稱,四門儲物格均配備機械拉手,但在慌亂中,車內人員可能無法迅速找到并操作這一裝置。
責任歸屬:法律與倫理的灰色地帶
目前,事故責任認定仍需等待交警部門的最終報告。根據《民法典》第 1202 條,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的,生產者應承擔侵權責任。但若駕駛員未履行安全注意義務,也可能被判定為過失。
智能駕駛領域的法律空白加劇了責任認定的復雜性。我國現行法規尚未明確 L2 級輔助駕駛事故的責任劃分標準,國際上也無統一判例。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曾裁定,在 Autopilot 激活狀態下,駕駛員仍負主要責任。但此次事故中,系統的預警時間是否充足、駕駛員是否具備合理反應條件,將成為關鍵證據。
行業警示:智能駕駛的 "技術烏托邦" 困境
此次事故并非孤例。據不完全統計,2024 年全球涉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事故超萬起,其中 32% 發生在施工路段。行業專家指出,當前智能駕駛技術存在三大局限性:
環境感知缺陷:對異形障礙物(如臨時路障)的識別準確率不足 90%;
決策邏輯僵化:在突發情況下缺乏人性化判斷;
人機協同失效:長期依賴導致駕駛員注意力分散。
未來之路:技術迭代與制度重構
事故發生后,小米股價當日下跌超 5%,市值蒸發近百億港元。公司已成立專項小組配合調查,并承諾將根據結果優化系統。但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它迫使整個行業重新審視智能駕駛的發展路徑。
從制度層面看,建立智能駕駛事故的專項法律框架已迫在眉睫。參考歐盟《自動駕駛法》草案,可探索 "分級責任" 制度:L3 級以下事故以駕駛員責任為主,車企需承擔系統缺陷舉證責任;L3 級以上則實行車企無過錯責任。
結語
小米 SU7 事故是一記沉重的警鐘,它揭示了智能駕駛技術在追求 "完美" 過程中遭遇的人性困境。
真正的安全,不應建立在對人類反應極限的考驗之上,而應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完善,構建起人機協同的安全屏障。這不僅是車企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對生命的敬畏與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