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小米su7車禍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我不想再描述一遍車禍本身,因為別的人說的已經夠多。我只想聊一下,在現實條件下,企業應該如何把握宣傳和實事求是之間的界限,不能給用戶一個虛幻的影子,這樣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
小米車禍以后,另一個企業領導的語錄又被翻了出來,如下:
近年來,多起新能源車禍的慘烈,已經證明了這些言論的荒謬。即使是這位領導的企業,車禍數量一點也不必友商少,撞擊的程度也不比友商低。
傳統上,企業在發布新品的時候,通常會把自己的技術說的牛b無比,類似于“智駕可以徹底取代人”之類。這種言論,在特殊的情況下,是成立的,你也不能說他完全吹牛。
比如你找個鄉間無人的道路,兩邊放上警示牌,開個20公里的時速擺拍一下,再開個發布會吹牛b,完全沒問題。
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特殊情況下呢?
比如現在新能源車的攝像頭,只能對運動的目標敏感,你如果設定一個靜止的目標,他就是識別很難,別說國產車,國外的特斯拉也經常出錯。
如果你買的車,恰好是只有攝像頭算法,沒有激光雷達的“低端版”,再相信什么“智駕”,深更半夜的在高速公路飛奔,那不是玩命是啥?
這次車禍還是天氣不錯,如果是大風大雨,再疊加深夜,再疊加大霧什么的,你這個智駕完全就是廢物,還不如一千度近視眼的駕駛員自己小心翼翼的開。(從這個角度說,本次小米車禍,駕駛員的責任得占一大部分)
但是,我說的是但是,用戶并非專業人士,尤其是借了車開的新手司機,平時如果不關注新能源車這個行業,也許就會被車企的夸大宣傳左右,放松了安全警惕:“某某汽車很安全,踩著油門都不會撞車”、“最低端的某某汽車,安全性都高于國外的高端座駕”。
你想想,平時這種宣傳是不是很多?如果不是老司機,你能不能分清楚,哪個版本的哪個車型,具體的安全措施是啥,在緊急情況下的接管時間是多少?
根據今天小米公司公布的信息,本次車禍中,車輛智能駕駛從發出警告,到車撞上水泥護欄,僅僅經過了2秒!
兩秒,如果不是全神貫注地開車,就是眨一下眼睛的功夫,120公里的車就來到水泥護欄前!
這種情況下,再說什么“撞得時候不是智能駕駛,已經是人工接管”,就顯得很無恥!
駕駛員固然有責任,但廠商的夸大宣傳,是不是也讓三個女大學生走向地獄的腳步加快了?
你做實驗的時候,135千米時速能剎停,怎么實際中96千米的時速停不住?(這就把責任推給駕駛員了,對吧,所以我說那個通報寫的很無恥)
另外還有個很關鍵的點,網友很關心:車輛斷電之后,車門到底能不能打開?(這里有個很殘酷的猜想,我不敢詳細寫,唉)
好吧,就寫這么多,希望逝者安息,也希望他們的教訓不能被白白浪費,應該用于后續車輛的安全技術進步,和規則改進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