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新京報記者叢之翔
編輯丨楊海
校對丨劉越
?本文1830字閱讀3分鐘
3月28日地震發生后,曼德勒市郊區的一座佛寺sein pan kyang thit kyaung接待了至少800名災民。災民來自附近的6個村莊,他們的家都被震裂開了口子,房里墜著電線、滿地破碎的天花板。有些嚴重的,已經變成了廢墟。
家里不敢再待,他們搬出被褥、陶罐和孩子的毛絨玩具,住在街邊、綠化帶,或者佛寺里。
一名二十歲出頭的女孩被壓在廢墟下。在屋頂坍塌前,她躲進梳妝臺下。家里的二層樓成了一堆廢墟,好在她埋得不深,一個多小時后被救出。
幸存的女孩指出當時她躲藏的大致位置。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佛堂成了很多災民臨時的家。約二百平方米的地上鋪滿了毯子,按當地禮儀,人們脫去鞋子走上去。老人躺靠休息,學校停課了,孩子們坐在佛堂里看書。
村民們在佛堂里避難。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在佛堂里看書的孩子。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更多的人住在戶外,一張竹席或毯子鋪在地上,便是一張床。金色的佛塔四周,搭滿了簡易帳篷。鐵絲拉成的架子上掛著香蕉、未干的衣服和安全帽。
暫時住在戶外的災民。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起初,寺里51歲的住持伯努(bodu)拿出善款,購買大米和蔬菜,再加上送來的物資,可以管災民一日三餐。可善款是有限的,逐漸變成一日兩餐,一日一餐。
當地時間4月1日10時30分許,果敢會館的工作人員準備了飯菜,志愿者裝車送往佛寺。緬甸民間組織的5名女性也來義務幫忙搬運物資。她們臉上涂著淡黃色的特納卡(當地一種天然化妝品,來自植物根部),發束間別著鮮花,將一盒盒食物遞給災民。
每當通知物資送到時,大人小孩會飛奔向發放點。但當開始發物資時,人們又會整齊排隊,讓步履蹣跚的白發老人先領。
正在排隊領取物資的村民。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在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下,蒸好的米飯不到兩小時就會發餿。伯努說,雖然缺少食物,但也不能過量,否則放變質造成浪費。佛寺里有蒸煮食物的工具,每頓飯會消耗90公斤的大米和幾大袋番茄與佛手瓜。
寺里那間建成110年的佛學院在地震中毀于一旦。伯努從廢墟里撿起一截破碎的陶制排水管,“這是它建成時用的,從來沒壞過。”這座佛寺用黃泥磚和混合砂石搭建而成,建成至今從未翻修、重建,是伯努最珍視的事物。
建成110年的一座佛學院在震中變成廢墟。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幸運的是,學院門頭的佛教圖騰沒有損毀。“這是這棟建筑的精華。”伯努說。
學院門頭的佛教圖騰在地震中保留完好。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百米外的消防站里,三名少年義務消防員用推車拉著物資,其中兩個穿著拖鞋。這三個孩子的身高只有成年人的一半,其中兩個13歲的孩子,是父母在地震后送到消防站來的。
雷多(Redo)年齡最小,7歲,比另兩個孩子矮半頭。他是附近孤兒院的孤兒,主動提出來消防站幫忙干活兒。
三位少年義務消防員,他們身后佛教風格的建筑是消防站。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負責后勤的消防員說,消防站已經建成51年了,有過數不清的義務消防員,他們都是附近的孤兒或青少年,平時會負責搬運物資等工作。消防站是一座裝飾繁復的建筑,大量佛教裝飾的檐角和框架組成一個近三層樓高的亭子,這里是接報警中心,來報警的人都會在這里登記。
在當地,普通住戶不允許在家裝中使用過于復雜華麗的佛教裝飾,“一般都是請一尊佛像,在家中念經。佛塔和這類建筑不允許在居民家出現。”
消防員介紹,這樣建筑上繁復的裝飾與圖案,蘊含著吉祥的寓意,體現了當地人對消防員的尊重。震后,這座亭子震塌。但消防員仍在工作,“從地震到現在,我們輪班出去救援,沒有停過,但還是救不過來。”
當地時間12時51分,曼德勒全程拉響防空警報,悼念逝者。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洋蔥話題
你對此事怎么看?
組織中國演員赴泰國拍戲的“顏十六”是誰?
茨姆,溫和地走出山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