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世界運動會巡回賽(成都站)在成都東部新區開幕。來自中國、意大利、西班牙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122名運動員,在潛水(蹼泳、自由潛水)、救生(泳池)、地擲球(小金屬地擲球)等多個項目中展開激烈角逐。
成都東部新區丹景學校學生觀賽
賽場上,德國、緬甸等國的運動員全力拼搏;賽場外,成都東部新區組織300名學生到賽場觀賽,讓賽事成為沉浸式課堂,學生們在世界級賽事的熏陶下拓展視野,感受體育精神的獨特魅力。
國際賽事“走進來”:
賽場變課堂,世界冠軍當導師
隨著國際體育賽事的深入推進,成都學校積極探索賽事資源與教育場景的有機融合,一種新的課堂模式正在興起。
在成都體育學院(東部新區)地擲球賽場,成都東部新區回龍學校的李汶峰和同學們目不轉睛地觀看比賽。對他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場賽事,更是一堂生動的“體育課”。運動員們精妙配合、沉著應戰,充分展現了地擲球的策略性和團隊協作精神。李汶峰感慨道:“體育不僅是力量的較量,更是智慧與團隊合作的結合?!?br/>
德國地擲球運動員走進成都市實驗學校東部校區
除了現場觀賽,運動員們還走進校園,讓體育教學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在成都市實驗小學東部校區,德國地擲球運動員帶領學生們進行了一場趣味挑戰賽,點燃了孩子們的運動激情;在成都七中東部學校,緬甸運動員通過專業示范,生動展示了地擲球運動的技巧要領與戰術策略,并分享了東南亞地區的體育文化。此外,在石室東部學校,學子們結合校本課程“未來之城”,與運動員探討水下生態保護,探索體育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
這種近距離交流,不僅讓學生學習到體育技能,更讓他們直觀感受體育精神的內在價值。體育精神不僅是口號,而是孩子們能夠親身體驗并汲取養分的成長課程。體育不僅承載著競技精神,也能成為孩子們“學業啟迪、職業啟蒙、人生啟志”的重要契機。
城鄉教育“動起來”:
資源均衡化,鄉村學生拓寬視野
體教融合的深入推進,讓城市學生受益的同時,也為鄉村學子打開了新的世界。
“從前覺得世界冠軍遙不可及,現在他們就在眼前!”成都東部新區丹景學校的學生張杰興奮地說道。這一變化,得益于成都近年來打造賽事名城,不斷推進體教融合,讓更多鄉村學校有機會接觸國際賽事。
東部新區學生體驗世運會運動項目
目前,成都將34所鄉村學校納入國際賽事觀摩體系,讓鄉村學生與國際體育接軌。此前,成都市體育局和教育局組織專業教練,將匹克球、棒壘球、飛盤等新興世運項目帶入回龍學校,讓學生在專業指導下學習基本技能并參與趣味比賽。通過沉浸式學習,學生們不僅提升了運動能力,還培養了團隊協作與戰術思維。
回龍學校的一名體育教師表示,以前學生們主要接觸傳統體育項目,而現在,他們不僅能掌握飛盤、射箭等新興運動,還能自主設計戰術方案,參與感和創造力大大提升。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丹景學校的學生們已能熟練開展飛盤、軟式棒壘球等體育項目。這不僅僅是體育技能的提升,更是教育公平的深入實踐。
雙向融合“活起來”:
育人可持續,賦能未來人才
不僅在賽事期間推動體教融合,成都各區(市)縣紛紛在構建可持續的長效機制,為青少年成長提供更加豐富的體育教育資源。
以東部新區為例,該區通過推進體教融合,邀請退役運動員、外籍教練走進校園,并與成都體育學院合作開發23個跨學科課程案例。同時,還聘請成都體育學院10位碩士生導師擔任“體育校長”,共建青少年體質監測與身心智協同評價體系。
此外,成都市體育局和教育局持續推動世界運動會項目體育教師(教練員)培訓,并計劃支持60支校園世運隊伍,將棒壘球、飛盤等10余個體育項目引入全市100多所學校,并提供專業教練指導,讓體教融合更具專業性和可持續性。
據悉,在世運會期間,成都還將陸續開展“冠軍課堂”“鄉村學校世運文化周”等系列活動,讓更多青少年在體育精神的滋養下成長為勇敢拼搏、追求卓越的一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