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市場呈現窄幅震蕩格局,三大指數在3300點關口展開拉鋸戰。截至收盤,滬指微漲0.05%,深成指漲0.09%,創業板指漲0.13%,兩市超2700只個股飄紅。值得注意的是,內資主力資金凈流出128.6億元,成交額驟降至9745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縮量近1600億元,顯示資金參與意愿顯著降溫。
一、熱點板塊快速輪動
盤面呈現結構性分化特征:機器人概念延續強勢,精工科技等多股漲停;露營經濟、家電板塊逆勢上揚,嶺南控股封板;激光雷達與汽車零部件板塊聯動走強,圣龍股份漲停。AI概念則上演"過山車"行情,算力板塊沖高回落,恒潤股份獨木難支;多元金融午后異動,電投產融直線拉升。跌幅榜上,核聚變概念集體回調,軍工板塊遭重挫,航發動力跌停;醫藥、化工、環保等防御性板塊全線承壓,河化股份、和順石油觸及跌停。
二、險資入市釋放長期動能
政策面傳來重磅利好,三部門聯合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支持保險公司設立私募證券基金入市并長期持有。該政策直指A股"長錢"缺失的結構性痛點——當前市場存量資金超萬億,但缺乏穩定器作用的中長期機構資金。險資作為市場"耐心資本",其入市規模若達預期,有望平抑市場波動,為科技成長股注入估值支撐。不過分析人士指出,政策利好轉化為實際增量尚需觀察機構執行力度。
三、小米事故折射智駕爭議
小米汽車SU7事故持續發酵,引發市場對智能駕駛責任的深度討論。盡管法律層面車企或無責,但過度營銷與消費者認知偏差的矛盾凸顯。業內人士批評部分車企在推廣NOA(導航輔助駕駛)時存在誤導嫌疑,將"輔助駕駛"等同于"自動駕駛",導致用戶產生錯誤預期。此事件為狂飆突進的智能駕駛產業敲響警鐘:技術突破需與責任倫理同步進化。
四、關稅陰霾籠罩全球車市
特朗普政府即將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令汽車產業承壓,進口汽車及核心零部件將面臨25%的加征關稅。此政策雖旨在保護美國制造業,卻可能引發全球貿易連鎖反應。豐田等跨國車企股價承壓暴跌,而小米汽車事故引發的輿情意外分散了部分關稅沖擊,形成戲劇性對沖效應。關稅落地后的實際影響,仍需觀察白宮后續執行細則。
當前A股處于政策利好與事件沖擊的交織期,市場存量博弈特征明顯。機器人概念與政策驅動形成短期共振,而智能駕駛爭議與關稅變數則增添新的不確定性。隨著險資入市等長效機制逐步落地,A股能否走出"長牛慢牛"行情,仍需觀察增量資金入場節奏與產業基本面改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