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煤的“產業唐人街”,在中亞地區完成落地。
3月13日,陜煤集團位于吉爾吉斯斯坦中大產業園區,實現首家外部企業“東風汽車組裝公司”的成功入駐。
金融棒棒糖興趣點在于此種“組團”,為陜企出海打下了新模式。
01
煉油廠裂變:耐心換得真心
中大產業園區并非新項目。
項目前身為中大煉油廠,最初由陜西民營企業家姚高民旗下的陜西大德投資集團創辦,并于2008年開始建設。項目地點位于吉爾吉斯斯坦,規劃占地350公頃 (約5200畝),項目總投資約4.5億美元,是吉爾吉斯斯坦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煉油項目,如果達到設計產能,其年產值可達約年均營收可達40億元,凈利潤為14億元左右。
這里插入一條背景:海外項目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建設,不僅建設條件十分艱苦,面臨的情況也相當復雜,因此企業出海更考驗領導者的魄力與毅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姚高民:行走在“一帶一路”的企業家》一文。
陜煤集團的介入是在2012年,其以54%的控股權與大德投資創始人成立合資公司,從大德投資手中接下煉油廠的建設主體——中大中國石油公司,這也是陜煤的第一個原油冶煉項目。
自此中大煉油廠建設進入“國民同進”時代。
2014年中大煉油廠初步建成投產,2024年陜煤再次籌劃二期升級項目,總投資11.6億元。相關信息顯示截至2024年,中大石油累計為吉繳納超8.38億元人民幣,提供了250萬噸成品油,成為陜煤最成功的海外項目之一。
東風汽車入駐的中大產業園區就立于陜煤對中大煉油廠項目多年的基礎建設上。
從已知的信息來看,中大產業園區面積約140公頃,是項目整體規劃的40%。主要目標就是依靠陜煤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預留土地資源和多年來積累的要素資源,結合當地的政策支持,引進國內優質企業入駐,東風汽車由此成為第一家入駐的企業。
當然如果僅是稅收上的積累,恐怕不足吸引其他中企入局,這就要提及陜煤在長達13年的過程中所秉持的“本土化戰略”。
一是公司員工的本土化。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首要的困難是本地居民基礎教育以及產業經驗的問題,因為之前吉爾吉斯斯坦沒有石油工業自然沒有熟練工人,員工培養基本要從“0”開始,為此陜煤只能采用一個中國員工帶一名本土員工的方式穩步培養,此外還選擇部分當地青年去國內大學培訓,定向培養人才。
公開報道中,中大石油使用本地員工共有800多人,是外國企業在吉爾吉斯使用本地員工最多的企業,間接解決就業人數超過2000個。
二是產業本土化。除去煉油廠本身外,陜煤同步在吉建立80多個加油站,在當地構建完整產業鏈,這也使得工廠產能幾乎均在當地完成消化,這部分占到吉成品油市場的三分之一,對當地能源穩定供應發揮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還有陜煤與當地居民形成的“企民魚水情”:民宅失火,公司的消防站幫忙滅火;車翻了,公司吊車協助;路很爛,公司盡可能幫忙修路……
顯然,與當地社區友好互動以及文化風俗的深度融合,為中大從單純的煉油廠擴展至產業園區,“好公司”的聲譽提供了重要支撐。
02
東風為何而來:中亞機遇
基于陜煤的積累以及培育,湖北東風選擇進入園區亦有其自身業務考量。
雖然在有限的新聞報道中,尚未明確東風汽車所建組裝廠系商用車還是乘用車,不過綜合多方信息看我們認為大概率是商用車產能,因為與組裝廠同步落地的還有位于吉爾吉斯斯坦的商用車4S店以及商用車中亞區域營銷中心。
此外我們還注意到,在2024年東風汽車在鄰國哈薩克斯坦建立了經銷點,用于推銷東風汽車的商用車品牌:DONGFENG GX、KL牽引車和KC自卸車等,未來其貨源或許也將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組裝廠。
確定為商用車產能后,東風汽車看中中亞的原因一目了然,就是瞄準其快速增長的市場。
根據國內的經驗看,汽車的銷售增速與經濟增速有明顯的正相關性,且與商用車的正向關系更為明顯。為此金融棒棒糖統計了2009年—2019年國內GDP增速與商用車增速的數據變化,除去2013年因為國Ⅳ排放標準實施,從而帶動車輛置換需求外,其余年份兩者均呈現正相關。
就此再來看吉爾吉斯斯坦的情況。
盡管經濟體量不大但該國增長動能強勁。根據該國駐華大使館披露的數據看,2024年吉GDP總量約合172.4億美元,在中亞五國中位居第四,同比卻增長9%,GDP增速位居第一。
細節數據上,吉爾吉斯斯坦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9.8%、52.1%,均高于本身的GDP增速。
除去本身工業需求創造出的市場需求外,中資企業頻繁落地的投資項目亦會產生大量的市場需求。
作為吉第一大投資來源國,中國企業2024年1-9月對吉投資2.21億美元,同比增長40.3%。另外我們注意到僅2025年以來就有多個中國企業在該國落地投資項目。
2月中國 “太陽能公司” 宣布將投建一座 250 兆瓦的太陽能發電廠,投資額高達 2.3 億美元;深圳能源集團計劃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建設和投產一座裝機容量為300兆瓦的風力發電廠;3月湖南軍信環保股份計劃在奧什市建設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中國路橋計劃將負責瑪納斯機場和奧什機場升級改造工作……
當然中企之所以對吉熱情高漲的一個重要的契機就是橫跨20余年的中吉烏鐵路項目的重啟。
對重要參與國的吉爾吉斯斯坦,該項目帶來的改變是全局性的。于內鐵路的開通將完善吉爾吉斯斯坦的鐵路網絡,促進國內經濟發展;于外吉爾吉斯斯坦將成為重要的國際貨物樞紐,其橫截面肯定是整個中亞。
關于中吉烏鐵路的最新消息是,項目計劃于2025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工期6年。
03
新版“唐人街”:集群效應
對于唐人街各位讀者都很熟悉了,對應來看陜煤的中大產業園吸引國內企業在他國落地生根,進而形成一個中資企業聚集區,又何嘗不是在建設“產業唐人街”?
更為形象的理解是,陜煤就類似于電影《唐探1900》中白軒齡(周潤發飾)一角,在國外經過多年打拼,等站穩腳跟后又開始接納家鄉來的兄弟,實現共贏。
當然,與電影中“洗衣服”、“做早餐”的唐人街服務不同,陜西企業已經走過低附加值階段,并著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寫下自己的商業故事。對此,金融棒棒糖梳理了目前幾種主要方式:
1:基于內地的出口方式:貿易項下就是將自家的產品賣出去,無論是從早期的賣紡織品還是如今的汽車出口,這是支撐陜西對外貿易的基礎。服務項下則是勞務輸出,前期代表性案例是1982年陜西紡織工業總公司的178名員工前往伊拉克,現在則是大量的陜建工人承建海外項目。
但最大的亮點還是“新三樣”崛起。(詳見《》)
2:基于異國的全球化投資階段:這是重大變化的拐點,也是國際化的起點。其形態之一是陜西企業直接在國外投資建廠,例如陜汽在阿爾及利亞建立了本地化組裝工廠,法士特在泰國建設變速器加工廠等。形態之二是新型服務業輸出,例如西安地鐵拿下波哥大第一條地鐵線路的“20年運營”權。詳見《》,整體出現了升級預期。
3:謀求掌握全球一流技術階段:這一期間的案例主要是陜企開始并購國外技術龍頭,既要市場又要技術。例如陜鼓動力(601369)并購捷克的汽輪機的主要制造商;炬光科技(688167)出國順利并購瑞士SUSS MicroOptics SA。
但與外資動不動“雪藏中國品牌”不同,基于“合則兩利”的中式傳統文化,基于“避免零和博弈”的現代商業理念,陜西企業在技術收購上保持了巨大的善意,例如炬光科技在第一時間就外籍員工進行了股權激勵。
行為至此,金融棒棒糖想要說明的核心點是,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之下,陜西企業憑借著產業優勢以及敦厚性格,正以上述三種方式融合式推進。而今日對陜煤“產業唐人街”的觀察,則讓我們看到了重要迭代,即“中資集群”或許成為大概率事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