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牧童監利報道)2025年4月2日,一場跨越湘鄂兩省的交流活動在湖北監利展開。受到誠摯邀約,岳陽市網絡文化協會攜手《中國網》、《人民交通網》、紅網論壇、《湘警故事》編委會等多家新媒體一行20余位專家、記者和資深網友齊聚監利,開啟了一場感悟初心緬懷先烈與見證鄉村振興巨變之旅,為湘鄂兩地情誼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探尋韓埠 烽火歲月
在巍巍聳立的烈士紀念座像前,潔白的大理石鐫刻的金色大字“劉崇龍烈士”在燦爛陽光下熠熠生輝。眾人整齊列隊,懷著崇敬之心,將飽含敬意的花籃穩穩擺放在碑前。花籃緞帶上的“緬懷先烈,銘記歷史”幾個字,在微風中輕輕飄動,仿佛在訴說著對先烈們無盡的追思。
資深網友黃建新,目光緊緊鎖住紀念碑,眼眶微微泛紅,聲音略帶哽咽:“每一次來到這樣的地方,心中滿是震撼與感激。”隨著獻花、鳴炮!這一刻,整個世界為之靜止,唯有炮火聲,似在與人們一同緬懷那些英勇無畏、為理想獻身的革命先烈。
韓埠地處監利市關鍵位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革命時期成為戰略要地。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便于革命力量的匯聚與傳播。韓埠的有志之士們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理想,開始了對光明的不懈追尋。
劉崇龍,是千萬革命烈士中的一員。他畢業于武漢荊南中學,在董必武的啟發教育下,思想傾向革命,并于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不僅參與組建監利縣黨部,還率領部分游擊隊員展開反“清鄉”斗爭,建立了鞏固的紅色根據地,為湘鄂西地區其他縣樹立了榜樣,受到上級領導的稱贊。
1930年底,劉崇龍在沔陽縣白廟召開群眾大會時不幸被捕,壯烈犧牲。他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永遠銘刻在韓埠人民心中。
韓埠作為監利市第一個黨組織的誕生地,其紅色歷史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韓埠的紅色文化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激勵著監利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奮勇前行。
二、鄉村振興 韓埠走在前
踏入白螺鎮韓埠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柏油路,穿過田野與農舍。村道兩旁,五彩斑斕的野花肆意綻放。路邊的宣傳欄里,展示著村莊近年來的發展新成果,從產業興旺到生態宜居,從鄉風文明到治理有效,每一項成就都凝聚著村民們的辛勤汗水與智慧。
在韓埠村黨支部書記劉林飛的帶領下,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曾經普通的小鄉村,如今憑借水產養殖走上了致富路。
每吃十只蝦子,就有一只可能出自這里。在韓埠,“田+蝦”的養殖模式已經全面鋪開,全村共有420戶人家,2000多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投身養殖行業,形成了濃厚的產業氛圍。
村委會王國林主任介紹,去年,村里的養殖大戶,最多的時候,有的大戶養殖水域規模達到100多畝,單是龍蝦年產量就幾萬多斤,創造價值近百萬。當然,除了龍蝦,螃蟹,還養殖四大家魚,多元化發展產業。
這里產出的水產品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常常有商家直接上門收購,鮮活的龍蝦與螃蟹常常被運往北上廣以及港澳地區,端上了各地食客的餐桌,成為大家口中的美味佳肴,也讓韓埠村的名字隨著這些優質水產品傳播得更遠。
放眼望去,屋前房后,成片成片,一廂廂、一垅垅、橘黃似霞的油菜花錯落綻放,與綠油油的小麥交相輝映,宛如大地的刺繡。一條條村道蜿蜒深入,耳畔是長江隱隱的濤聲,眼前是蜂蝶撲簌的舞姿,隨手一拍,便是色彩與光影的盛宴。
韓埠村的產業振興,遠不止于“田+蝦”模式。蝦兵蟹將收獲之前,一般都有一批油菜的大豐收,今年也一樣。眼下,正待油菜壯籽歸倉,為蝦蟹養殖騰出新空間。村委會還與直播平臺合作,將現榨菜籽油、稻田蝦蟹搬上云端,讓韓埠品牌聲名遠揚。
春嘗花、夏垂釣、秋采摘、冬收藏,韓埠村的四季,人閑地不閑,產業輪作與文旅聯動;韓埠村的四季,是土地生金的四季。韓埠村的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都是一幅幅“油香、稻靚、蝦蟹肥、產業興”的振興新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