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滴”
北京時間4月1日18時,重慶復迪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區突然響起兩聲清脆的郵件提示音。屏幕上,是一封發件方為“白俄羅斯衛生部衛生鑒定中心”的郵件。
▲郵件截圖。受訪單位 供圖
董事長胡棒輕點鼠標,邀請函在投屏上被展開。“特邀參與”的字樣在暮色中生輝。
▲邀請函截圖。受訪單位 供圖
“當時要不是看到發件人是官方,差點以為是郵件。”胡棒笑著說。作為一家民營科技企業,他們從未想過會收到這個東歐國家最高醫療監管機構的正式邀約。足見,中國醫療器械正在以最硬核的方式“出海”。
垃圾
為什么,復迪脈成為了萬里挑一的“幸運兒”?
時間回溯至今年2月,白俄羅斯格羅德洛急救臨床醫院成功完成首例使用我國專利技術與軟、硬件設備支持的額葉腦膜瘤切除手術。依托高精度三維重建和NeuroNav-118神經外科手術導航系統,手術導航系統精準定位病灶與神經功能區,為患者精準清除腫瘤。復迪脈的這一導航系統在白俄羅斯突破性實現了術中實時多模態影像融合,也助推了白方醫療事業發展。
▲白俄羅斯國家電視臺黃金時段4分鐘專題報道截圖。白俄羅斯國家電視臺 供圖
在白俄羅斯國家電視臺黃金時段4分鐘專題報道中,格羅多諾洲立急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阿列克·杰米謝克感嘆:“中國智造的穩定性和精準性遠超預期”。他還表示,“希望可以始終運用這項技術,它對我們有很大幫助。”
作為重慶與白俄羅斯明斯克州友好市州關系的“科技使者”,復迪脈公司的技術出海之路并非偶然。雙方在經貿、科技等領域合作緊密。重慶正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明確支持企業“以技術輸出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復迪脈收到的邀請函,正是這一戰略的生動實踐。
這場跨越歐亞的技術對話,折射出中國醫療器械產業變革。“過去我們進口國外技術,現在白俄羅斯醫生主動學習我們的技術。”中國海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白俄羅斯海虹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虹白俄)的總經理陳超說。“技術創新是打開國際市場的金鑰匙,也是我們出‘門’在外的企業最需要的。”后期,海虹白俄準備把復迪脈的原創技術引入白俄羅斯。
▲產品展示。受訪單位供圖
記者了解到,在即將前往的展會上,復迪脈將發布“新一代術中機器人智能融合導航系統&術中微創腔鏡融合導航系統”。這套系統不僅能輔助神經外科手術,還可拓展至胸外科、胃腸外科、骨科微創等領域。
從科學谷研發室到東歐手術臺,從設備的進口到軟件的出口,中國企業正以創新突圍改寫全球醫療科技版圖,一條連接中國創新與世界健康的新通道正在被打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