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又一特級建企破產重整!近日,江蘇順通建設集團被裁定與兩家關聯公司合并重整。
這家擁有 57 年歷史的建筑名企,曾是南通建筑軍團的重要成員,如今卻倒在行業寒冬之下。
2025年1月25日,江蘇順通建設集團重整意向投資人招募公告發布。
重整投資人招募公告顯示:2023年11月,如東縣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江蘇順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破產清算申清;于2023年11月16日依法指定北京市煒衡(南通)律師事務所為江蘇順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管理人(以下簡稱管理人);于2024年7月5日裁定南通市眾發公司、順創公司與江蘇順通(實質)合并破產清算;于2024年8月15日裁定江蘇順通、眾發公司、順創公司(以下簡稱江蘇順通等三企業)進行合并重整。
公告顯示,管理人制定了“資產平移+原債權債務剝離清算”的清算式重整方案,具體做法為將江蘇順通的資產分為兩部分進行清算式重整:
第一部分為留存資產(也稱重整資產)的重整處置。即將江蘇順通部分應收類賬款和江蘇順通擁有的專利、商標、十三個建筑資質、商譽等無形資產留在江蘇順通。重整投資人在支付重整對價后取得江蘇順通100%的股權。該部分資產即為重整投資的資產范圍。
第二部分為平移剝離資產的清算處置。即將江蘇順通留存資產以外的其他資產全部平移到作為償債平臺的眾發公司。管理人將上述平移剝離資產及眾發公司資產、順創公司資產處置變現,加上重整投資人支付的竟價成交價款,全部作為償債資金,按照《企業破產法》的規定支付破產費用、共益債務、向債權人清償分配。
該企業曾是省內建筑業的“金字招牌”。擁有特級資質和六個壹級專業資質,業務覆蓋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機電安裝等多個領域,年產值一度突破百億元,多次獲得“魯班獎”和各類優質工程獎,被譽為南通“鐵軍”勁旅之一。其打造的南通國際會展中心、蘇州灣文化中心等地標項目,至今仍是行業標桿。
然而在市場下行、資金鏈斷裂的雙重打擊下,這艘建筑業巨輪最終擱淺。順通建設集團的困境源于市場需求疲軟、順通集團長期依賴高杠桿擴張,疊加工程回款周期長、墊資壓力大等,導致現金流枯竭。
順通集團的倒下,為整個建筑行業敲響警鐘。
作為中國建筑業的標桿城市,南通曾創下“每4座超高層就有一座南通造”的傳奇。但近年來,隨著房地產調控、疫情沖擊與產業變革的三重壓力,南通建筑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震蕩,多家特級資質企業陷入債務危機,“建筑之鄉”的光環面臨褪色風險。這場產業陣痛背后,折射的不僅是單一城市的經濟起伏,更是中國建筑業轉型的縮影。
據住建部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建筑業總產值同比下滑 9.7%,行業利潤率跌破 2% 警戒線。在 "三道紅線" 政策持續發力和房地產調控背景下,建筑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
早在2023年年底,南通市統計局做了一次針對25家特級建筑企業的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5家特級企業中,對今后行業總體運行狀況持樂觀、一般和不樂觀態度的,分別有2家、18家和5家,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企業都選擇了“一般”,在現有市場環境下,多數企業發展以“保穩”為主基調,生產經營趨于謹慎。
25家特級企業中,近七成特級企業新簽合同額低于2022年同期,雖然2022年全市特級企業產值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但企業新接工程量下降,合同額減少,后勁不足,不能有效支撐企業持續平穩發展,影響建筑業的后續發展,難以支撐未來建筑業產值的增長。
有人說,建筑企業破產倒閉,都是受房企牽連。不可否認,以恒大為代表的大型房企的連環爆雷,是推倒建筑行業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但導致建筑行業陷入困境的原因肯定不止這一個。
部分建筑企業擴張太快、盲目投資、濫用杠桿也是導致其倒閉的重要原因。另外,大量“掛靠”的經營模式,也使得一些看似龐大的建企實則很脆弱。
長遠來看,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建筑行業逐漸步入存量時代,市場發展放緩是必然趨勢。同時,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趨勢正加速到來,學校、商場等配套建設需求也會越來越少,市場份額不斷縮減,優勝劣汰是必然結果。
破局之路顯而易見。
其一,政策護航。近年來,南通也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構筑產業轉型安全網。例如,南通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2025年1月20日發布了關于開展2024年下半年南通市建筑業企業信用評價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構建完善建筑市場誠信體系,規范建筑市場秩序,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其二,業務結構的轉變。搶抓“十四五”102項重大工程機遇,向高鐵、新能源基地、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領域滲透。如南通四建中標某省特高壓換流站項目,實現電力工程領域突破。通州建總先后承建了蘇州地鐵配套、地下綜合管廊、高架道路、污水處理和景觀工程等城市“雙修”市政重點工程等等。
其三,數字時代的技術賦能。當南通把發展引擎轉向先進制造業時,南通建筑業要平穩發展,更需要借助現代化和數字化技術手段,修煉好“內功”,在全國、全世界范圍內努力打拼。如應用 BIM 技術、智慧工地管理系統,提升項目管理效能。
其四,降本增效,高質量發展。業內數據顯示,以最終產品綠色化、建筑生產工業化、建造過程精益化等為主要特點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可以減少80%的現場垃圾、60%的材料損耗、50%的用工成本、30%以上的建設工期。
南通建筑業的轉型,絕非簡單的產業升級,而是一場從“勞動密集型”到“智力密集型”、從“建造房子”到“營造生活方式”的基因革命。當“機器人瓦匠”在智慧工地穿梭,當碳纖維建筑在長江畔拔地而起,當“南通建造”標準成為國際認證體系的一部分,這座城市的建筑業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在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重獲新生。
這場轉型注定伴隨陣痛,但正如南通人引以為傲的“建筑鐵軍”精神——他們曾用雙手筑起中國城市的天際線,如今更需要用智慧搭建產業未來的腳手架。建筑業的涅槃,或許正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隱喻:告別野蠻生長,方能筑就永恒。
來源:南通樓市參考、不良資產頭條、第一財經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