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黃土一抷魂。今天,調研團成員來到了濰坊市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見到了義務守祠十三年的魏鐵良老先生,聽他講述烈士祠與守祠背后的故事,傳承紅色革命文化。
昌邑抗日殉國烈士祠是中國首家鎮級抗日戰爭紀念館,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保衛“渤海走廊”而犧牲的昌北烈士而建,是山東省現存為數不多的新中國成立前建成的抗日烈士專祠。
當踏入那間接待室,目光所及,盡是熠熠生輝的榮譽證書與獎章,它們是見證者,亦是敘述人。它們向每一位來訪者訴說魏老先生對守祠工作的滿心自豪與無上榮光。談及接任守祠一職,老先生回憶道,前任守祠人陳光聚老先生年事已高,需要尋找下一任守祠人,鎮里的要求是必須是共產黨員、退伍軍人,且60歲以下,他一一符合。妻子的心中顧慮與孩子的紛紛勸阻并不能讓他退縮,自此,便風雨無阻的扎根于此。十三年來,他一如巍巍高山,巋然不動,他用一言一行,完美詮釋共產黨人熾熱滾燙的初心,軍人堅如磐石的底色與執著,令人敬佩,讓人動容。
進入祠堂正廳,莊重又肅穆的氛圍瞬間將我們包圍,面前是許許多多的烈士靈牌,桌上,神龕佇立。墻上,挽幢低垂。兩側,花圈環繞。老先生說,祠堂里供奉著527個烈士靈牌,其中有一家三代或父子倆都為保衛“渤海走廊”犧牲的,每一位烈士的名字,他都銘記于心。
同時,他還走訪搜集整理了近10萬字烈士事跡的資料,在他看來,這些烈士是龍池人民的驕傲,是中國人民的榮耀,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值得我們永遠緬懷紀念。老先生講解完畢后,我們懷著崇高敬意一起向烈士們三鞠躬。那一刻,仿佛時光凝固,我們跨越歲月長河,與他們達成了代代相傳的約定。
離開烈士祠的時候,老先生站在門口,臉上洋溢著和熙的微笑,滿含慈愛與期許的目送我們離開。我回頭,望著他那孤單卻堅毅的身影,不禁想到,四千多個日夜,他就這樣無數次目送一批批來訪者離開,始終如一的堅守在那里,默默守護這片被歲月洗禮的天地,為每一位訪客引路,替每一位烈士發言。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奮進是最深的告慰。從殉國烈士身上,我們看到了英勇堅貞的愛國精神和英雄精神;從魏鐵良老先生身上,我們看到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堅韌不拔的底色與意志。傳承弘揚紅色革命文化,砥礪奮進,青年正當時。
文字作者:范明怡
圖片作者:范明怡
單位名稱:山東大學考古學院
通訊員:張曉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