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國內美妝電商代運營知名企業上海麗人麗妝突然發布的一則公告,為這場持續數年的離婚財產糾紛畫上了句號。
根據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終審判決,公司控股股東黃韜需將其持有的4.18%股份(對應1675萬股)劃轉至前妻翁淑華名下,按照當日收盤價7.19元/股計算,這筆股權分割的市值高達1.2億元,堪稱A股市場又一例"天價離婚案"。
在股權變更完成后,黃韜的持股比例將從原先的32.46%降至28.28%,盡管縮水了1/8的股權,但依然穩居公司第一大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的位置。而此前未直接持有股份的翁淑華,通過此次司法判決直接獲得1675萬股,躋身重要股東行列。根據判決要求,相關股權變更登記將在生效后15個工作日內完成。
面對市場對實控權穩定性的關注,上市公司特別在公告中作出說明:由于劃轉股份僅占總股本的4.18%,既不會動搖黃韜的控股地位,也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和財務報表產生實質性影響。
0 1
婚姻破裂擊穿資本市場
這場離婚,源自于2021年那場“微博尋夫”。
2021年3月8日,微博ID“麗人麗妝翁淑華”發布長文《一個全職太太的被迫喊話》,將公司董事長、丈夫黃韜推向輿論漩渦。文中控訴黃韜“長期不回家”“,更透露創業九年間“只給過家里40萬元生活費”,“未盡父親責任”,并@馬云、張勇等阿里系大佬以及羅振宇、papi醬等知名大V,要求“給孩子們一個交代”。同時配著全家福、結婚證和身份證的照片,瞬間點燃全網情緒。這條微博如同一顆深水炸彈,在24小時內引爆2.3億閱讀量,將公司推上熱搜的同時,也撕開了“模范夫妻創業”的溫情面紗。
資本市場對此的懲罰迅速且慘烈,2021年3月9日麗人麗妝股價直線跳水閃崩跌停,單日市值蒸發12.6億元,當日換手率飆升至15.7%,創下公司上市半年來的第二高紀錄。3月10日股價繼續暴跌,兩天內市值蒸發19.4億元,投資者用真金白銀投票,表達對實控人道德風險的擔憂。連上交所都因此發函,要求公司說明“實控人家庭糾紛是否影響控制權穩定”。
2021年7月13日,公司披露因翁淑華申請財產保全,黃韜持有的112萬股股份被司法凍結。此時距離麗人麗妝登陸A股僅過去九個月,本該是擴張發展的黃金期,資本市場的期待卻被接連澆滅,開始退潮。
0 2
資本大逃離:當股東用腳投票
麗人麗妝的婚姻糾紛像一記重錘,砸碎了股東們最后的耐心。2021年翁淑華“微博尋夫”事件后,資本市場的信任危機迅速蔓延為一場持續三年的股東拋售潮。
2021年10月,外資股東Milestone和Asia-Pacific率先減持5804萬元,持股比例從合計7.6%降至不足5%,打響了撤退第一槍。
2021年6月,上海麗仁與揚州麗秀兩家創投機構聯手拋售1997萬股,持股比例從11.14%腰斬至6.14%。
2021年11月,更致命的打擊降臨,第二大股東“阿里系”杭州灝月宣布將在6個月內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轉讓所持有公司股份不超過7037.67萬股。阿里系的“清倉”轉讓全,意味著曾經與天貓深度綁定的代運營巨頭,淪為阿里生態的棄子。
要知道,麗人麗妝可層是阿里的親兒子。2016年,首次沖擊IPO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銷售渠道過度依賴阿里系。
2019年,麗人麗妝更換了輔導券商,由中信證券換成了廣發證券,并最終在2020年上市成功,但這種嚴重依賴阿里系的模式并未得到本質上的改變。
即便到了2024年,麗人麗妝僅天貓渠道貢獻的營收,就超過全年總營收的76%。連阿里都選擇清倉,背后的信號不言而喻。
諷刺的是,不僅投資人在撤退,就連創始人黃韜本人也在加速撤退。2024年6月,黃韜的持股比例從33.5%降至32.5%,麗仁創投同步減持1.2%股權。而這家創投的實際控制人黃梅,正是公司副總經理兼董事,高層“自己人”的撤離,將內部信心潰敗暴露無遺。
0 3
行業鏡鑒:當婚姻成為財報的“減值項”
麗人麗妝的“天價離婚”絕非孤例,它像一顆棱鏡,折射出中國家族企業治理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風險。
首先是在股權設計的問題。黃韜與翁淑華創業二十余年,卻未在上市前設立家族信托或AB股架構,導致離婚直接切割4.18%股權,實控權穩定性岌岌可危。相比之下,龍湖地產吳亞軍早在2012年便通過家族信托隔離婚變風險,離婚后股權平穩過渡,公司市值不跌反漲。
這種差距背后,是中國企業家對“情感契約”的過度自信與“制度理性”的長期漠視——當婚姻裂痕演變為股權戰爭,企業淪為私人恩怨的犧牲品,數萬投資者被迫為創始人的“家務事”買單。
時隔四年的麗人麗妝天價分手,市值縮水進9成,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揭示了一條殘酷邏輯,當創始人私德危機與公司治理深度捆綁,投資者的信任崩塌會像多米諾骨牌般蔓延。
這種惡性循環在后續融資中持續發酵,阿里系清倉撤退、外資機構減持、機構持倉比暴跌,融資成本飆升與業務收縮形成死結。反觀汪小菲與麻六記的案例,創始人私生活爭議直接導致退貨率激增,印證了“人格化品牌”的雙刃劍效應。
某種程度上,這或許也是一種“夫妻店”模式的詛咒。從當當網李國慶俞渝的“搶公章大戰”,到杉杉股份鄭永剛遺產爭奪引發的股價震蕩,再到麗人麗妝的股權分割鬧劇,情感與商業的捆綁如同慢性毒藥。
這種模式在創業初期或許能凝聚合力,但隨著企業規模化,權力邊界模糊、決策效率低下、利益分配失衡等問題必然爆發。更可怕的是,當第二代接班時,未妥善解決的代際矛盾可能引發更劇烈的沖突。土豆網王微因離婚糾紛錯過IPO黃金窗口,最終被優酷吞并的教訓猶在眼前。
這三重雷區的交織,本質上暴露了中國商業文明轉型的陣痛。當歐美企業用信托、基金會等工具將私人風險隔離在資產負債表之外,我們仍在用“家天下”思維經營現代公司。
麗人麗妝的潰敗警示著,企業治理不能止步于《公司法》的形式合規,更需構建“情感-資本-制度”的三角平衡。唯有將婚姻風險納入戰略預案,用制度理性對沖人性弱點,才能避免讓“天價離婚”成為財報上最刺眼的減值項。
0 4
結語:在商業與人性交叉口尋找重生密碼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回望,麗人麗妝的教訓刻骨銘心,企業家需在情感契約與商業契約間找到平衡,婚前協議、股權隔離不再是“冷血”而是剛需。
但危機中亦蘊藏轉機。雖然代運營行業進入“剩者為王”時代,麗人麗妝若能將1.2億“分手費”糾紛轉化為治理改革契機,有打破流量依賴、重構價值鏈,在自有品牌領域深耕成分創新與供應鏈壁壘,抓住跨境電商與私域運營的新藍海,或許還能在美妝行業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搏得一席之地。
正如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所言:“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沿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麗人麗妝的故事尚未終結,但它留給中國企業的思考,遠比一場天價離婚更值得咀嚼。當資本潮水退去,唯有那些在商業模式、治理結構與人性博弈中找到平衡點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重獲新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