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巫山”這個地名,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是重慶市的巫山縣。但實際上,國內的“巫山”非僅一處。在膠東半島范圍內,就不乏以此為名的山峰。
此前,筆者在查閱民國版《牟平縣志》時,便留意到書中提及當地有兩座“巫山”,其原文稱:
“巫山,(寧海)州志作烏山,在縣南七十里。又縣西南青野頭村北一帶,亦有巫山。”
(▲現牟平、福山、萊山三區交界處的巫山)
在上述兩座“巫山”當中,筆者對后者接觸較早。那座“巫山”原在牟平縣和福山縣之間,后來經過區劃調整,現已是牟平、福山、萊山三區的交界處(牟平區一側為觀水鎮青野頭村、福山區一側為回里鎮巨甲莊村、萊山區一側為院格莊街道巫山莊村)。此山地處煙臺市郊,距離204國道不遠,晴天乘車路過時很容易望見,因此給人印象較深。
關于這座巫山的具體情況,福山方面的史志資料記載較為詳細,稱:“巫山,海拔483.5米。山上曾建老爺廟,巫婆常至廟內代人求神祈福,故名。”
與煙臺市郊這座巫山的顯而易見不同,《牟平縣志》所說的“縣南七十里”那座“巫山”,筆者則長期不知其具體位置。直到有次從牟平區水道鎮經過206省道前往乳山市馮家鎮時,偶然看到途中有個“巫山”村(現屬乳山市下初鎮),才若有所悟。
而回去查詢資料,發現這個巫山村的確是因附近同名的山峰而命名,距離牟平城區也在七十里左右的。以此推斷,老牟平縣志所說的另一座巫山應當就在此處。
(▲現乳山市下初鎮的巫山村,該山附近也有一座“巫山”)
當時由于行程匆匆,筆者只留意到巫山村本身,而未詳細觀察同名山峰的形態。事后在電子地圖上,也沒查到具體標注,推測該山的海拔應當不高。老牟平縣志當初之所以專門提及此山,可能是因其歷史底蘊較深。(注:據《乳山市志》記載,古時劉姓居此建村,以村北巫山為村名,金代遷走。明永樂年間,宋姓由史家疃來居。清康熙三十三年,張姓由澤上遷入。康熙三十九年,鄭姓由東橫道口遷入。上世紀末統計全村620戶,是個規模較大的村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處在乳山地界的“巫山”,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還留下過一段紅色印記,那就是一場名為“巫山阻擊戰”的戰斗。
關于此戰經過,《乳山市志》記載道,1943年2月7日拂曉,300余名日偽軍由(牟平)水道據點竄出,兵分兩路,偷襲駐巫山村之牟海縣(乳山縣的原名)獨立營一連。一連發現敵情后,迅速撤至村外做好戰斗準備。當日,偽軍行至巫山村北壩時,一連奮起擊敵,僅二排二班班長劉柏林就擊斃日偽軍7名。日偽軍在機槍和迫擊炮掩護下,瘋狂向一連陣地反撲。一連英勇反擊,斃傷日偽軍多人。戰斗持續約3小時,一連傷2人,犧牲12人,后因武器低劣寡不敵眾而撤出陣地。
上述戰斗經過,在如今的巫山村西側一塊紅色文化石碑上亦有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乘車路過該村時,可以駐足實地參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