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們在談論中國古代歷史,尤其是古代歷史中所承載的文化傳遞意象時,通常都會將唐朝和宋朝這兩個朝代并列在一起討論。毫無疑問,唐宋時期的文化藝術發展水平當屬中國封建社會文化水平的高峰。在唐朝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中,百花齊放的文藝氛圍得到了萌芽和發展。而宋朝在這一基礎上將多元化發展的特點放大,塑造了重文的社會傾向。
宋朝之所以社會經濟繁榮而國家軍事力量衰微,就是因為其重文輕武的社會氛圍。由此可知,宋朝在文藝發展領域一定存在著許多有別于其他朝代的特點。比如說文人畫,這就是宋代繪畫藝術的一個顯著特征。在宋代興起和發展的文人畫,承載著儒家思想中“文以載道”的講究,是文人向社會傳遞個人思想意志的重要手段。而通過宋代文人畫,我們也能發現宋代文人群體普遍的思想潮流。可是“文以載道”的思想是如何催生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的?文人畫區別于其他繪畫藝術的主要特點又是什么?一起來了解一下。
獨尊儒術,統治潮流
在了解“文以載道”的儒家思想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思想界的發展歷程。
這一門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思想學說,發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眾所周知,社會局勢越是混亂,文人思想就越是繁榮。因為不同的政權妄圖以不同的思想為基礎,以思想的統治來實現政治的控制。
所以在群雄并起的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思想氛圍逐漸形成。儒家思想在此時雖然算不上社會頂尖的學術門派,但是其社會地位也得到了不少諸侯國的認同。
隨著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步伐越來越迅速,儒家思想也曾經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在我們今天人的眼光看來也仍然是歷史的災難,它對儒家思想的豐富和傳承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不過隨著漢朝的建立,儒家思想又重回巔峰。文景時代講究君權神授的思想,而儒家學說正好給這一思想提供了學術上的可能性。
隨著董仲舒對新儒學的發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格局也逐漸在社會上定性。漢朝統治者之所以選擇獨尊儒術,并非因為他們本人有多么崇拜儒家思想,而是因為儒家思想能給他們的政治統治提供思想控制的手段。
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社會思想氛圍就已經帶上了功利性的特點。文人學子在學習儒家思想之時,已經要開始考慮自己能夠為社會傳遞出怎樣的價值觀,自己這樣的價值觀又是否符合統治者發展政權的需要。
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說發展,為其封建社會主流思想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隋唐時期有著“三教合一”的社會潮流,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儒家思想在儒釋道三教中仍然擁有絕對的優勢地位。
當唐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逐漸被宋代所取代時,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著變化。
程朱理學的興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儒家思想的僵化,但他們也使這一門思想更能適應宋代統治者的需求。王陽明在心學中講究格物致知,其實這一思想特征也在宋代得到過啟發。
正因如此,宋代的儒學已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社會上層建筑,而將更多的眼光關注到了實用功利性層面。也就是說,社會思想的發展更多地講究現實主義。
儒學當中的“文以載道”的思想,也在宋代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強化。
所謂“文以載道”,其實就是指文人們的作品必須要承載著文人自己的思想和抱負,體現文人自己的價值觀和格局。文化作品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止于欣賞層面,而是必須具備更加深刻的社會內涵。
如此一來,文藝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帶著政治性的特征。文人群體成為了更受統治者重視的社會群體,這其實也昭示著宋代后來的重文輕武社會氛圍的形成。
在宋代思想風潮的催生之下,文人群體的數量逐漸龐大,社會地位也逐漸穩定。他們成為了一群獨特的社會群體,并且這一群體會對國家統治者的政權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他們以及他們所產生的作品更會受到重視。
正是由于群體的獨特性,由他們所創作的畫作品才會單獨被劃分成為一個流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人畫”。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文人畫”是我們首次以創作主體的特征來區分繪畫藝術的界限。
文人們需要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展現他們所謂的道,這包括他們的思想構成、對社會形態發展的看法、對個人抱負的認知,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和計劃。
從文人畫當中,統治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創作者本身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追求。所以他不會再停留在欣賞的層面,而會更多地去考慮創作者自己的實用性。
經濟繁榮,文化下移
隨著理學的發展,隨著儒家體系中“文以載道”的思想所體現出來的功利性發現,文人畫在社會上也有了足夠的萌芽土壤和生存空間。
不過,光是興起還不夠,宋代的文人畫還在相對繁榮的經濟和文化大背景下得到了穩定的發展。
我們先來說說經濟因素對文藝發展的影響,畢竟經濟基礎完全可以決定上層建筑。
在宋代,隨著重傷主義思想的盛行,社會經濟得到了繁榮的發展空間和政策上的支持。瓦舍勾欄等地方的出現,也意味著宋朝的市井經濟普遍繁榮。
有市井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小人物的存在。有小人物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更多的生活智慧和思想元素的存在。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宋代社會整體的繁榮,這也給了宋代的文藝創作者一片欣欣向榮的創作空間。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文藝作品換取維持生計的金錢,能夠在賺錢的同時傳遞出自己的思想文化格局。
在這樣的經濟發展特征之下,宋代社會也出現了文化普遍下移的現象。
在這里我們需要解釋一下,宋代建立和發展初期,文藝作品仍然還停留在宮廷范圍內,宮廷畫也仍然是當朝統治者欣賞的主要作品。
不過,宮廷畫相對來說工于技巧,精美有余而境界不足。也就是說,統治者只能將之當作一幅繪畫作品來欣賞,卻無法從中得到任何的思想啟迪,也無法將之當成自己獲取進步能量的來源。
漸漸地,宮廷畫也就不再適應社會政治的發展。相對地,來自下層的文人畫興起和繁榮起來。這個現象也讓統治者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了扶持文人畫發展的合理性。
所以文化下移其實反而能帶動社會整體文化氛圍的繁榮,吟詩作畫不再是上層階級的專屬活動,它屬于每一個愿意主動參與其中的人。
經濟繁榮帶來了文化繁榮,市井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下移的趨勢。這是宋代最顯著的時代特征,也是其文人畫能夠發展的重要社會土壤。
不過,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宋代文人畫能夠得到繁榮發展,當然是由于宋代在相對開放的社會文化氛圍中繼承了前人的智慧。
眾所周知,宋代的前一個朝代是唐,唐朝的文化發展到達了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個巔峰時期。唐朝之后五代十國的天下分裂,又為社會文化發展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土壤。
所以宋代在唐朝和五代十國的基礎之上發展自身的文化,本身也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宋代擁有更加豐富和多元的文化發展基礎,自然也能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加特別的文藝流派。
例如宋代的詞,這一文化作品體裁是宋代文化大放異彩的領域。但其實唐代就已經有了詞的存在,而宋代是在唐代的基礎上將之進行發展和升華,并且把它作為了自己的一張文化名片。
繪畫作品同樣也是這樣,唐朝的工筆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不同的題材都已經初具規模,而宋代完全可以在這個規模的基礎上加以提升。
事實上,宋代的文人畫本身也包含了許多種類的文藝創作內容。不管是山水還是花鳥,不管是人物還是風景,只要這幅繪畫作品由堅持“文以載道”的文人所創作,那么它就是文人畫。
文人的家國情懷,文人的理想格局,文人的追求和抱負,從此也有了更多的文藝作品體現。而這,就是他們的道。
道成為了畫的思想來源,畫成為了道的承載體現,這兩者相輔相成,最終在宋代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塑造了文人畫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而文人畫,也在宋代的發展中定型和繁榮。
思想情懷,盡在畫中
中國古代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劉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龍》中,對宋代文人畫做出了八個字的綜合評價: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通俗來講,文人在動筆作畫之前,就已經想好了自己想要在這幅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思想和情懷。所以他們的意志是存在于他們的筆端之前的,繪畫也是圍繞著思想主題來展開的。
而在落下關于這幅畫的最后一筆之后,文人自己的思想情懷仍然還存在著。欣賞者在觀看這幅畫時,也能夠通過其中的結構描繪和意象渲染體會到創作者傳遞出來的情懷。
現在,我們就拿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所畫的《枯木怪石圖》來舉個例子,具體認識一下文人畫的精髓。
這幅畫的創作意象非常簡單,一枝枯木,一塊怪石。枯木以一種虬曲向上的趨勢生長著,看起來怪異不羈,卻又處處傳遞了蓬勃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而下方的石頭形狀非常奇怪,棱角和圓滑似乎同時存在,更能顯現出這塊石頭與眾不同之感。
整個畫面看起來無比空茫,但是細看之下卻又有空間上的刻意布置。就是在這份布置之下,我們欣賞除了這幅畫所傳遞出來的激蕩之情,也能領會到創作者本身的不羈與不平。
我們能夠從這幅畫中領會到的精神,其實就是文人畫想要傳遞的精神。他們的繪畫并不單單停留在技藝層面,而是更深入地傳遞著深刻的思想內涵。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是這樣,雖然這幅畫是否屬于文人畫這個問題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清明上河圖》絕不僅僅是描繪宋朝人民的日常生活這么表面。
我們能夠用雙眼看到的是宋朝各行各業人民的生活百態,但我們能夠用心領悟到的,卻是人民的生活狀態背后所體現的社會發展形態。
正是因為宋朝市井經濟發展,經濟上的繁榮給了人們可以肆意生活的空間和底氣。所以,《清明上河圖》才會顯得那么有活力,我們也才能從中去觀察宋朝的民生民情。
另外,米芾的《春山瑞松圖》,李公麟的《五馬圖》,這些優秀的繪畫作品,都是宋代文人畫的典型代表。
通過觀賞我們能發現,宋代文人畫的創作主題和創作手筆都是多種多樣的。文人可以畫山水景色,可以畫花鳥蟲魚,甚至可以畫人物,畫生活。他們可以采用工筆的方式繪畫,也能盡情寫意。
但總的來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的繪畫并不僅僅是繪畫。在繪畫之外,不管是創作者本人還是我們這些旁觀者,都能看到和體悟到一些更深的東西。
也只有宋代這樣特殊的社會環境,才能產生文人畫這樣特殊的繪畫流派。
結語
儒學思想發展到宋代,已經具有了相當程度上的實用性,并且在理學的創新之下,“文以載道”的思想也更多地關注現實主義的政治生活。人們在經濟文化普遍繁榮的社會環境下,對繪畫作品欣賞的要求也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過往的繪畫記憶已經不足以滿足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需求,也無法傳遞出更深層次的情懷和價值觀。新的時代發展特質,對藝術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文人畫才能在這樣一片獨一無二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并且不斷發展壯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