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江蘇漢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邦科技”)以“2025年科創板首審企業”的身份注冊生效,其科創板IPO進程備受市場關注。然而,從招股書及公開信息看,漢邦科技在研發投入、專利糾紛、涉刑事案、募投項目合理性等關鍵領域存在多重爭議,科創屬性與持續經營能力面臨嚴峻考驗。
研發投入“踩線”科創門檻,
技術迭代能力存疑
研發投入強度、關鍵核心技術是科創板企業最基礎、最重要的衡量指標。漢邦科技在招股書中強調“堅持自主研發創新”,并稱其打破了國外色譜技術壟斷,推動國產替代。然而,其研發投入數據卻與“硬科技”屬性形成鮮明反差。2021-2023年,漢邦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2204萬元、2899萬元和3718萬元,累計8821萬元,僅“踩線”滿足科創板“三年累計研發投入≥8000萬元”的最低要求。同期研發費用率分別為6.88%、6.02%、6.01%,顯著低于行業均值(10%-12%)。
在科研成果方面,漢邦科技核心技術主要依賴早期成果。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共擁有138項境內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1項,13項境外專利。但是,近兩年,公司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申請數量雙雙暴跌。2021-2023年,漢邦科技境內申請發明專利分別為5個、3個、0個,實用新型專利數分別為13個、4個、2個,下降趨勢明顯。漢邦科技境外專利同樣面臨下降或斷檔困境,2021-2023年,公司境外專利數分別為3個、7個、0個。科創板設立初衷是培育“硬科技”企業,但漢邦科技的研發投入強度與技術壁壘難以支撐其“國產色譜設備龍頭”的定位。
銷售費用高企,
商業賄賂風險隱現
與研發投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漢邦科技高昂的銷售費用。2021-2023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4378萬元、5201萬元和6941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13.66%、10.80%、11.21%,約為公司研發費用的2倍,遠超行業均值(10%左右)。其中,業務招待費從2021年的600萬元增至2023年的1300萬元,增速顯著。
公開資料顯示,漢邦科技董事長張某在早年涉及3起行賄案件,涉案金額合計超30萬元,均未在招股書中披露。
三起案件雖發生于報告期(2020-2023年)外,但涉及政府專項資金審批的核心業務環節,且判決書明確指向“江蘇漢邦科技有限公司”主體。招股書對此類可能影響持續經營合法性的歷史污點避而不談,可能引發監管對其內控合規性的擔憂。公司銷售模式依賴第三方推廣,不排除存在其他未曝光行賄行為的可能。
在生物藥投融資趨于謹慎背景下,過度依賴銷售推廣的模式難以持續。2024年上半年營收增速已放緩至8.87%,遠低于前三年38.97%的復合增速。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證監局2月14日對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警示函,25名簽字注會被牽連,包括“吳慧”。巧合的是,漢邦科技招股書簽字注會亦為“吳慧”,若為同一人,其審計質量及機構合規性將受嚴重質疑。天健所涉多項審計違規,恐拖累漢邦IPO進程。
專利糾紛纏身,
核心產品面臨禁售風險
漢邦科技科創板IPO進程背后,專利侵權糾紛成為懸頂之劍。公司與國際巨頭Cytiva的三起專利訴訟尚未終局,涉及核心產品自動軸向壓縮層析柱(ACC系列)、色譜柱及自動勻漿罐(STK系列),潛在賠償金額高達1150萬元,且敗訴將直接導致相關產品禁售。其中,“柱裝填方法”專利案二審若改判侵權,ACC系列層析柱將被迫退出市場,該產品2023年貢獻收入1.2億元,占營收比重19.4%。盡管“色譜柱”專利因無效宣告暫免賠償,但Cytiva已發起新一輪600萬元索賠訴訟,進一步施壓。專利戰的本質是市場份額爭奪,Cytiva在國內大分子層析系統市場占比46.1%,而漢邦科技僅占6.9%,技術話語權的弱勢暴露無遺。
盡管公司聲稱已制定替代方案,但其核心技術仍依賴2005年自主開發的動態軸向壓縮色譜柱等早期成果,缺乏持續創新能力。公司的“自主研發”也被質疑為“微創新”,恐難以應對國際巨頭的專利圍剿。
現金流惡化與募投項目合理性受拷問
漢邦科技現金流惡化與產能擴張矛盾凸顯,財務風險同樣不容忽視。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應收賬款1.2億元,逾期率高達85.09%;存貨賬面價值超4.1億元,其中1年以上庫齡的存貨占比近40%,存貨周轉率僅0.6-0.76次/年,遠低于行業均值1.08-1.27次/年,滯銷與減值風險持續累積。
更嚴峻的是,公司逆勢推進募投項目,計劃新增年產1000臺液相色譜設備及年產2000臺實驗室儀器產能,但2023年實際銷量僅439臺和約500臺,而行業增速已放緩,產能擴張與市場需求顯著脫節。若新增產能利用率太低,存貨積壓與現金流惡化將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拖累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
漢邦科技的IPO注冊雖為國產色譜設備企業提供了資本化范本,在科創屬性爭議、專利圍剿、財務隱患等多重壓力下,其能否借助資本市場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將是決定未來命運的關鍵。對于這次漢邦科技要登陸科創板,將為投資者埋下一顆巨大的“雷”,不知道這次的保薦機構中信證券是否會為自己簽下的“雷”買單,而本次放水的各家中介及審核人是否會被牽連?劣跡斑斑的企業都能上市,或許這是最近A股連續走弱的又一種映射,投資者不應為別人的“錯誤”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