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源:走馬財經,作者:走馬的漢子。本文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文章原出處。
2025年初,京東高調進軍外賣市場,多數人都已經知道了,東哥真正的目標是即時零售。
不過,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京東曾是即時零售行業的引領者和扛把子。
當然,京東并不是最慘的,畢竟它還在牌桌上,仍有一戰之力。
最慘的是每日優鮮,這家成立于2014年的前置倉賽道玩家,倒在了2023年疫后復蘇的喧囂里。
經過十年探索和洗禮,即時零售行業的隊伍已經蔚為壯觀。
中國零售行業幾乎每隔15年,就有一次代際式的變革:1990-2004年,是商超走向臺前的黃金時代;2005-2019年,是電商野蠻生長的狂飆歲月;2020-2035年,會是即時零售的輝煌十五年嗎?
1
即時零售發展簡史
2014年11月,每日優鮮在北京成立,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流即時零售玩家。
但我們更愿意將2015年視為即時零售元年,此前一年,阿里和京東剛從美股上市歸來——阿里融資250多億美金,京東17.8億。
雙方手握無限子彈,準備大干一場。
京東到家于2015年4月成立,阿里的盒馬同樣成立于2015年,第一家門店于2016年1月開在上海金橋廣場。
電商時代走平臺模式的阿里選擇了自營,而主打自營模式的京東選擇了平臺模式,頗有點像是,“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更有趣的是,兩年后的4月,京東跟進盒馬模式,線下開店京東七鮮;同年5月,阿里跟進京東到家模式,淘寶上線淘鮮達。2016年樸樸落地福建;2017年5月,叮咚買菜在上海成立,2019年1月,小象超市的前身——美團買菜——才開始進行內測,四年后每日優鮮成為先烈。
它們是前置倉模式的核心玩家。
2015-2019年,京東一直是即時零售行業的扛把子,它一開始就借用了達達的即配運力,在供應商開拓上合縱連橫,先后集結了永輝、華潤萬家、沃爾瑪、山姆等天團選手,開局即王炸。
破局者201在8年才出現,這一年,美團走進香港資本市場,手握重金。
2018年7月,美團正式發布美團閃購品牌,2020年疫情爆發,閃購在這一年實現了對京東到家的規模反超,此后一騎絕塵。
4年之后,餓了么推出全能超市。山姆會員商店是沃爾瑪旗下會員制倉儲店,達達目前日均200多萬筆訂單中,每天有40多萬單來自山姆,2024年山姆中國銷售額突破1000億,而它的門店數量尚未達到50家,單店年銷20多億。
另一家會員制倉儲零售品牌開市客,直到2019年才在上海開業,此后5年,開市客僅僅開出7家門店,2024年銷售額預計在100億左右。
兩家會員制倉儲商店均采取精選sku的策略,1萬多平米的門店(僅包括購物面積),商品sku數量只有4000個左右,單個sku的銷量高得驚人,爆款瑞士卷一年能賣出超10億元。
當下的中國即時零售玩家,全都在學習兩家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截止目前,即時零售行業主要有四種商業模式:平臺模式,核心玩家美團閃購、京東到家、餓了么全能超市;前置倉模式,核心玩家是小象超市、樸樸超市、叮咚買菜;倉店一體模式,核心玩家盒馬鮮生和京東七鮮;會員制倉儲模式,核心玩家是山姆和開市客。
2025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的規模將接近萬億,且仍在以20%以上的增速高速發展。
當一個行業規模達到萬億級別,增速仍然維持高位,這里面一定是有什么趨勢性的變革正在發生。
2
萬億即時零售是怎么煉成的?
即時零售平臺模式2024年的銷售額大約4120億,2025年將保持30%左右增速發展,達到約5350億。
2019年前,京東到家一直是整個即時零售行業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平臺,這一年它的規模是美團閃購的1.2倍,餓了么即時零售業務的3倍,前置倉尚在起步階段,盒馬、山姆、開市客還在聚焦線下。
2020年,疫情加速了即時零售行業的進程,美團閃購大放異彩,其他平臺都有受益,但是閃購是受益最大的。
此后四年,美團閃購持續加碼供應鏈建設,尤其是閃電倉的推出,將它的供給側優勢進一步放大。
前置倉行業三強2024年銷售額大約946億,其中小象超市380億,樸樸超市330億,叮咚買菜256億。
小象在前四年一直采取跟隨策略,打磨供應鏈,2023年趁行業調整逆勢擴張超越了樸樸和叮咚,2024年進一步拉開了差距,但優勢仍然不大。
2025年行業整體規模達到1195億,同比增長24%。
會員制倉儲和倉店一體模式2024年銷售額總共大約1760億,其中開市客100億,盒馬660億,山姆1000億,2025年他們分別將增長20%、15%、20%,2025年線上銷售額將分別是開市客60億(50%線上),盒馬495億(65%線上),山姆600億(50%線上),合計1155億,同比增長約21%。
上述四種商業模式玩家2025年總銷售額合計7700億(盒馬、山姆、開市客均只統計線上銷售額部分),同比增長預計達到27.8%。
除上述主流玩家外,還有七鮮、沃爾瑪、永輝等部分線上自配業務(不含入駐即時零售平臺部分銷售額),以及一些小型區域玩家,合計大約800億,2025年即時零售行業整體規模大約8500億,各家的市場份額大致如下:
如果沒有什么意外,2026年中國即時零售行業將超過萬億規模。
很多人會將即時零售視為電商在本地的延伸,這是錯的。
即時零售是本地零售的數字化,就像外賣是本地餐飲的數字化。
即時零售平臺模式,就是從餐飲擴展到非餐品類,本質上是線下零售門店的數字化。
前置倉模式,因為主營生鮮買菜,消費者對品質、時效的要求更高,于是自建倉儲。
會員制倉儲店的即時零售部分,實際上是自己將門店數字化,盒馬七鮮同理。
如果我們對即時零售的定位,是本地零售的數字化,那么你就知道,這是一個潛在規模35萬億的市場——2024年中國社零大約50萬億,電商仍不足15萬億。
這意味著,今天的本地零售市場線上化率尚不足2.5%,即時零售空間廣闊。
它的增長動能,來自對本地零售的全方位體驗升級:
更多選擇,將你方圓5公里內的數千門店一網打盡,足不出戶一覽無余。
更快速度,即時零售實際上是花錢買騎手時間,你的時間更值錢即可。
更省消費,供給越發豐富,采購鏈路顯著縮短,價格普遍低于門店消費。
更優選品,前置倉、會員制倉儲、倉店一體模式、閃電倉都有更優供給。
這是全方位的升級,是降維打擊,消費習慣的遷移是不可逆的。
3
為什么說即時零售和AI更配?
即時零售滿足的是高節奏社會人類對確定性的需求:
確定供給,隨時移動,貨隨人轉;
確定時效,30分鐘,使命必達;
確定品質,平臺監管、口碑數字化;
確定價格,充分競爭,透明定價。
移動原生一代對時效的要求會更高,AI原生一代更是如此,生產力越高,人類的生活節奏就會越高。
未來的線上消費會大大簡化、提效,從今天的搜索、看直播、瀏覽頁面、比價、咨詢、看評價,變成一個智能管家十秒鐘幫你搞定一切。
不要小看這種演進,人類接受了遙控器,就回不到手按電視時代了;接受了智能手機,就回不到諾基亞時代了;接受了大模型的唯一答案,就越來越難回搜索時代了。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隨著本地零售數字化進程推進,即時零售供給將更加豐富。因為聚焦精品爆款,離消費者更近,單品的成本、周轉率會更有優勢,這一點開市客、山姆們已經證明過。
以快消品為例,礦泉水、可樂、王老吉等大標品,現在前置倉的定價已經跟電商常規價幾無二致。
雙方的成本差距將集中在履約環節,電商可以做到平均一單2-3元,即時零售目前還不行,有一倍左右差距。
如果AI能推進倉儲、配送環節無人化呢?
4
萬億即時零售 未來誰主沉浮?
零售的本質是成本和效率的競爭,其他都是浮云。
有人說流量是關鍵,難道騰訊的流量不夠大嗎,PC時代的百度流量不大嗎。
抖音快手電商發展比較快,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視頻推薦技術,可以幫助商家、達人更高效地觸達消費者,幫商家從被動等客人來搜索變成主動找人。
拼多多其實是一樣的邏輯,只是它是圖文,抖音快手是視頻,所以后者爆發力更猛。
也有人說供應鏈是關鍵,但供應鏈是個綜合概念,難道十幾年前蘇寧國美供應鏈比京東弱嗎?
蘇寧國美只是采購環節成本低于京東,在技術、人效、時效等諸多方面都落后于京東,被蠶食只是時間問題。
具體到即時零售行業,從成本、效率兩個維度來看,未來誰能拔得頭籌呢?
采購成本,自營模式占優。
倉儲成本,前期平臺模式更有優勢,小快靈,后期自營模式占優,相對來說前置倉和倉儲會員店成本更優,倉店一體模式成本較高。
履約成本,前期平臺模式占優,可以復用外賣履約網絡,后期前置倉成本更優,行業數據可證,倉儲會員店需要借用平臺運力,不占優。
獲客成本,平臺模式占優,不過開市客、山姆這種強供應鏈驅動的公司,可以做到口碑傳播,讓用戶追著產品走,理論上前置倉模式也能模仿,但目前看效果一般。
周轉效率,自營模式占優。
作業效率,自營模式占優。
配送效率,自營模式占優。匹配效率,平臺模式占優。
長期來看,自營模式更具成本效率優勢;短期來看,平臺模式則更有吸引力。
平臺模式的最大優勢,是它可以更早受益于AI進化推動的人貨匹配效率變革,而且可以利用成體系的履約配送資源,覆蓋能力卓越,獲客成本低。
所以,我們認為上半場的機會在平臺模式,下半場的機會在自營。
如果分公司來看的話,真正的核心玩家是美團、阿里和京東。其余如樸樸、叮咚都體量太小,不具備成為行業變量的潛力。
開市客、山姆畢竟傳統為主,而且強龍難壓地頭蛇。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抖音和拼多多,這兩家公司最大的優勢是技術領先半代,但從搜索到推薦算法,并不是革命性的變化,而AI是。
推薦算法往前跨一步其實就是AI了,但他們在本地供給和履約的資源儲備太弱,兩家都弱,如果一定要選一家更弱的,我可能會說是抖音,雖然它們也做了小時達蠻久了。
拼多多喜歡在行業成熟時殺入,它們的執行力是很強悍的。美團、阿里、京東三個核心玩家,都是供給、倉儲、配送、平臺、自營全能型選手,都下了重注。
不過如果要進一步分層,我會說美團和阿里屬于T0級選手,都沒有明顯的短板。美團的供給,無論平臺模式的閃電倉,還是自營模式的小象,實際上都更有優勢,長期來看,前置倉是比倉店一體更好的模式,因為沒有包袱。
美團的履約能力也更有優勢,這點無需贅述,當然餓了么的運力也夠用了。
美團相對較弱的是技術層面,它的AI技術儲備是不及阿里的,云基礎設施也有明顯差距,如果阿里能率先開發出技術領先的C端AI產品,是有潛力后來居上的。
總體上美團還是處于更有利的位置,因為它的優勢是現成的,而阿里的優勢尚未兌現。
美團的另一個優勢,是它生于本地,長于本地,即時零售用戶心智也更強一些。
我會把京東列為T1級選手,它的最大優勢是采購優勢,其次是超大型倉庫管理經驗,京東自營1.5萬億采購體量,除了生鮮,其他任何品類它的采購都是王者級別的,而京東自營的采購肯定是可以和即時零售復用的。
但京東是有明顯短板的公司,它的技術儲備太弱,AI方面的技術儲備更弱。
它的履約資源也是三個核心玩家中最弱的,當然比抖音、拼多多又強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