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數據機構RUNTO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電視品牌出口量首次突破全球份額的53%,徹底取代韓國,成為全球第一。
這場翻身仗的伏筆,早在十年前就已埋下。2014年,我國液晶面板產業被日韓“卡脖子”,一塊55英寸面板進口價高達300美元,占電視總成本的70%。但到了2024年,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國內廠商包攬全球48%的面板產能,將面板采購價壓到120美元以下。
更直觀的變化在海外市場,在非洲最大的電商平臺Jumia上,一款中國55英寸4K電視售價299美元,而同規格三星電視賣到589美元。在這樣的價格優勢下,我國電視出口量趕超韓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那么我國電視產業是如何實現逆襲的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完善的供應鏈和足夠誠意的價格?
我國電視的低價神話背后,藏著一個“50公里搞定一切”的恐怖供應鏈。以深圳為例:從光明區的液晶面板、龍華區的電視芯片,到寶安區的金屬邊框、龍崗區的包裝紙箱,所有零部件都能在一天內配齊。而韓國三星電視組裝廠,僅面板就需要從中國京東方進口,再空運到越南工廠組裝,物流成本高出17%。
除了產業鏈優勢外,我國在零部件價格上也具備很大的優勢。比如電視主板上的一個電阻,我國供應商能把價格從0.03元壓到0.018元,靠的是“走量”——一家工廠同時給小米、海信、創維供貨,單月訂單量超2000萬顆。反觀韓國,由于本土電子元件產業萎縮,LG電視的Wi-Fi模塊不得不從我國廠商進口,再貼上自家標簽。
產業鏈完善,零部件價格具備絕對優勢,我國電視出口量趕超韓國也是沒有懸念的事情了。
當然了,僅憑這兩點,我國電視產業還是處在“以價取勝”階段,很難在高端市場分一杯羹,而互聯網思維模式讓我國電視產業迎來“第二春”。
?三、新玩家掀桌:互聯網思維改造“老古董”?
如果說傳統廠商靠供應鏈碾壓,小米、華為、榮耀等新勢力則用“互聯網思維”徹底撕開了技術護城河。2019年,小米電視團隊做了一件讓行業瞠目的事:把當時頂尖的MEMC運動補償技術(原本只用于8000元以上的高端機),下放到1999元的入門機型。這讓電視行業的工程師私下抱怨:“他們這是破壞行規,逼得我們連夜改方案。”
更大的顛覆來自場景創新,華為智慧屏搭載的鴻蒙系統,讓電視秒變“超級終端”:手機碰一碰投屏、與智能門鈴聯動看快遞員、甚至支持6路視頻通話。這些功能看似炫技,卻切中家庭場景痛點。
從小米的技術平價,再到華為智慧終端,互聯網模式的加入讓國產電視躋身高端市場,有了和三星、LG等老牌廠商同臺競技的底氣。
?四、寫在最后
但登頂全球第一的國產電視,遠未到高枕無憂的時刻。在高端市場,三星QLED電視仍把持著2000美元以上價位的65%份額;在專利壁壘上,國內企業每年要向韓國繳納超數億美元顯示技術授權費。
這場逆襲的本質,是一場“供應鏈效率革命”對“品牌溢價霸權”的勝利。就像當年日本車用性價比擊垮美國三大車企,中國電視正以“白菜價”重塑全球消費電子格局。但想要真正取代韓國成為技術引領者,國產廠商或許需要一場“從屏幕里長出芯片”的硬核突破——畢竟,沒有人會永遠為便宜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