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宇軒,看懂經濟專欄作家
“零售之王”,再度啟航。
在2024年度財報中,招行行長王良首次系統性提出了"四化"轉型戰略框架——即全面通過國際化、綜合化、特色化、數智化轉型,構建多元化收入體系和抗周期業務結構,以應對全球低利率時代的經營挑戰。
“四化”轉型戰略的提出恰逢其時,它不僅對2022年提出的“價值銀行”戰略進行了重要補充,同時也為即將迎來38周歲生日的招行明確了未來業務突破的方向。
“四化”轉型,簡單而言,包括加快國際化發展、深化綜合化經營、打造差異化化競爭以及加快數智化轉型四大方面。
國際化
首先是國際化轉型。王良行長將國際化轉型放在”四化“首位,可見其對于國際化的重視程度之高。
國際化轉型為何如此重要?
一方面,這有助于增強招行業務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推動其向成為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目標邁進;另一方面,拓展海外業務還可以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有效對沖國內凈息差面臨的宏觀壓力。
對于面臨較大息差壓力的商業銀行來說,積極“走出去”,擺脫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尋求國際化發展往往是一種有效的策略。(關于這點,筆者曾在《銀行保衛凈息差的“三板斧”》一文中有所提及,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截至2024年年底,招行在境外共設有六家分行與三家子公司。其中六家境外分行總資產2365.67億元,同比增長10.91%;總營收42.88億元,占招行集團營收的1.27%,較2023年的1.32%有所下降。數據體現出招行國際化業務的整體規模正在逐步擴大,但其盈利能力仍有提升空間。
與國有四大行銀行相比,招行境外分行的營收占比及境外機構數量同樣略顯遜色。但布局香港、新加坡、盧森堡、紐約、倫敦與悉尼這六大發達地區的招行,其目的顯然不是為了像國有大行一樣追求數量上的擴張,而是旨在采用 “少而精”的策略,以聚焦服務海外發達地區客戶為立足點,穩步提升品牌聲譽,走差異化、高質量的國際化發展道路。
在境外分支機構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招行未來的國際化轉型定會更側重于專業服務能力與對應服務附加值的提升。精耕細作,憑借更為優質的跨境金融服務,助力更多中資企業“出海”、解決更多投資者全球資產配置的難題,進而提升境外業務營收與境外業務占總營收的比例,對于招行來說,更為關鍵。
綜合化
其次是綜合化轉型。
對此,招行行長王良在年報致辭中表示,要深化綜合經營,提升招行集團的服務 能力和競爭優勢,強化協同融合,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綜合金融服務。
這里的“綜合化”更加突出強調了要加強招行集團內部各成員間的緊密合作。在原有“推進零售金融、公司金融、投行與金融市場、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四大業務板塊協同發展”的策略基礎上,要想更好實現收入多元、業務穩定,增強各子公司與招行母行的合作,便非常必要。集團化綜合服務能力的提升,不僅能夠增強對于客戶需求的響應能力,還能夠強化財富管理、金融租賃、投行業務等細分專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從“全行服務一家”演進到“全集團服務一家”,能夠最大化招行對于客戶服務的廣度與深度,挖掘更多潛在業務機遇。
截至 2024年底,招行集團資本充足率并表的子公司共包括 :招商永隆銀行、招銀國際、招銀金租、招商基金、招銀理財、招商信諾資管和招銀歐洲這七家。
除了招銀歐洲凈利潤為負,其余六家子公司都為母行招行貢獻了積極的凈利潤,其中招銀金租貢獻最大,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37.40億元;招銀理財貢獻次之,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27.39億元。2024年,招行這七家附屬機構合計總營收高達352.7億元,占集團總營收的10.45%;稅前利潤163.04億元,占集團總稅前利潤的9.12%,總體占比較大。
具體而言,招行的多家子公司也在各自領域擁有較高的行業地位:24年招銀理財管理資產余額2.47萬億元,規模穩居銀行理財子公司榜首;招商基金的資管規模達1.57萬億,長期位于公募基金行業前十之列;招銀金租的總資產在24年突破3000億大關,躋身金融租賃行業前四;招銀國際則在2024年完成38單香港IPO項目,在香港中資上市中介機構中占據第一梯隊的位置。
憑借子公司在各自細分領域所積累的專業化優勢與良好市場聲譽,持續增強子公司與母行間協同的“飛輪效應”,相信招行未來能夠通過綜合化轉型,全面提升業務競爭力并擴大市場份額。
特色化
再次是特色化轉型。
王良行長在致辭中指出:“所謂特色化,就是要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在錯位發展中做強做優做大,以點帶面、以面帶全,在更多細分領域、區域打造特色優勢。”
對于招行而言,“特色化”蘊含著兩大含義:一是持續擴大零售為主體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二是積極打造公司金融、投行與金融市場以及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三大協同業務板塊的特色化產品與服務。
2024年,招行的零售金融業務表現強勁,營業收入1,968.35億元,同比增長1.29%,占營業收入的58.32%,同比上升1.01個百分點。零售管理客戶總資產AUM余額高達14.9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05%,直逼15萬億大關。以持續打造“中國最佳零售銀行” 為目標,煥新升級,進一步鞏固零售金融體系化優勢,便是招行第一重特色化轉型的內涵所在。
招行的第二重特色化轉型內涵則在于非零售業務板塊的產品與經營方式創新。招行先前在公司金融領域倡導的“七大金融”服務策略便是很好的例子。該策略旨在聚焦現代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方向,因地制宜,打造數智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智造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和行業金融的七大特色優勢。在業務高度同質化的“內卷”背景下,做強優勢、做出特色,是招行特色化轉型的目標所在。
數智化
最后是數智化轉型。
24年財報中,招行進一步升級科技戰略,首次提出要全面打造“數智招行”,推動“線上招行”向“數智招行”躍遷,積極擁抱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革命。
2024年,招行信息科技投入133.5億元,達營業收入的4.37%;研發人員達10900人,占員工總數的9.30%,科技投入和研發強度繼續保持業內領先。人工智能實驗室和“AI+金融”工作組的相繼成立,也在組織架構層面為招行在“人+數智化”與“AI+金融”兩大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重要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招行發布2025年第一期金融債券(債券通)募集說明書,擬發行本金總額為人民幣50億元的債券,募集資金優先用于數智化轉型。這也充分體現了招行傾全行之力打造AI能力優勢、實現智能銀行轉型的決心。
2022年年報中,招行正式提出價值銀行戰略,即追求客戶、員工、股東、合作伙伴、社會綜合價值的最大化。
此次“四化”轉型戰略的提出,不僅與價值銀行的理念一脈相承,而且對其形成了重要補充。如果說價值銀行戰略更側重于宏觀層面價值觀的樹立,那么“四化”轉型則提供了具體的微觀層面的方法論指引;如果說價值銀行是招行渴望實現的最終目標,那么“四化”轉型則是通往該目標的必由之路。
在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招行董事長繆建民關于市值管理的一番論述廣為流傳,他指出:“市值管理不能僅僅停留在講故事的層面,優質的經營才是真正的王道。”在銀行業整體低利率、低利差、低費率的經營環境下,追求多方共贏的最好方式便是探索更為多元、可持續的營收來源,以更為突出的贏利能力與業績表現助力價值創造。
為此,加快國際化、綜合化、差異化、數智化轉型,對于招行而言,便顯得尤為關鍵。放眼未來數年,“四化”轉型的成功與否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招行能否在目前“零售之王”的基礎上實現更大的業績突破。
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或許是對“四化”轉型戰略的生動詮釋。
在38周年這一重要節點上,相信作為“優等生”的招行能夠在全新“四化”轉型戰略的指引下,不斷實現自我突破,加速邁向價值銀行的終極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