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阻擊戰”,顧名思義,自然就是阻止敵軍襲擊的戰斗,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此時的敵軍占據優勢,敵人正在追擊,而我軍處于不利態勢,為了避免“全軍覆沒”,才需要“阻擊”敵人。因此,歷來阻擊戰都是相當慘烈的,其中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鐵原阻擊戰,絕對算得上其中“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場硬仗。那么,這場戰斗到底是怎么發生的呢?是否達成戰役目的,我軍傷亡如何,結果如何?
鐵原阻擊戰發生在1951年的第5次戰役期間,這場戰役對于中美雙方都非常重要,誰贏了,誰就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而經過前4次戰役的交手,美國也開始熟悉中國軍隊。新上任的聯合國軍總指揮是美國的李奇微將軍,與他的前任麥克阿瑟相比,李奇微將軍其實更加“陰險毒辣”,是一名非常難纏的智將,他的名聲或許不如麥克阿瑟,但從軍事指揮能力上來看,應該“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奇微通過對當時前4場戰役的復盤,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那就是志愿軍的攻勢或者反擊,最多只能持續7天,發現這個規律之后,李奇微將其命名為“禮拜攻勢”,也即志愿軍只能連續進攻7天,不能再多了。應該說,這的確是志愿軍的一個致命的弱點,而造成這個弱點的根本原因,其實并非是志愿軍不夠英勇,而是當時的志愿軍補給水平,只能維持7天的連續作戰,7天之后就必須停下來休息,接受補充。
如果當時志愿軍的補給能力能夠達到哪怕美軍的1/2,也早就將美軍趕下海了,根本不可能給聯合國軍“喘息之機”。在發現志愿軍的這個弱點之后,李奇微開始了自己的布置,他讓聯合國軍在志愿軍進攻的時候,不要與我軍進行堅決的戰斗,而是且戰且退,以空間換時間,等到志愿軍7天攻勢到了,李奇微立馬將預備的機動部隊全都投上去,在大量戰機狂轟濫炸的支援下,對志愿軍發起了瘋狂的反撲。
大家想想,此時的志愿軍前鋒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已經是非常疲憊了,不僅彈藥需要補充,軍糧也需要補給,身體也需要休息,在這個時候突然遭到美軍的瘋狂反撲,這不是以勞待逸嗎?所以短期內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大量部隊開始往后撤,似乎開始重演朝鮮軍隊被美軍分割包圍的絕境。在這個時候,彭總下令,要求楊得志率領的19兵團堅守鐵原至少15到20天,于是鐵原阻擊戰就此打響。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19兵團也非常的疲憊,面臨物資匱乏和大量的戰斗減員,但楊得志知道,若丟失了鐵原,后方部隊根本跑不過機械化的美軍,志愿軍將付出參戰以來最慘重的代價,所以只能“死守到底”。
這一戰美軍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重武器,現場到處都是炮彈,簡直沒有立足之地,戰后2個負責阻敵的師撤下了時,僅僅只剩下700人,而被擊斃的美軍也高達1.5萬人,可以說,這是場“兩敗俱傷”的阻擊戰。然而即便如此,19兵團最終還是完成了任務,成功阻擊了鐵原的美軍,達成了預定的戰役目的,所以,最終還是志愿軍獲勝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