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
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
東吳大學、省立文理學院
私立培正培道中學等
一批大中專院校遷至韶關及周邊辦學
1944年4月
英國人李約瑟一行來到韶關
開啟教育考察行程
烽火下的韶關“華南高校”
讓一行人為之震驚
山谷里書聲瑯瑯
師生們在泥地上整齊地做早操
天文望遠鏡對準星辰
01
李約瑟是誰?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生物化學家、科學史家。早年深耕于生物化學,受其學生、留學劍橋中國學生魯桂珍等人影響,從上世紀30年代對中國古代科技產生濃厚興趣,并在此后數十年,致力于中國古代宗教、天文、數學、醫學等領域文明史研究,由其主導編撰了《中國科學技術史》(原名《中國的科學與文明》),首次打破了“西方中心論”,并客觀論證與評價了古代中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他曾提出“為何近代科學不在中國而在歐洲產生?”這一問題,后世稱為“李約瑟之問”“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
02
他為何冒險逆行
來到韶關?
1942年秋,受聘于英國皇家(科學)學會的李約瑟,奔赴硝煙迷漫籠罩的戰時中國開展國際科學合作交流,在重慶建立一個由中英雙方主導的援華科學教育機構——中英科學合作館,為抗戰中國的科學家們,提供包括:科學儀器設備、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幫助。李約瑟亦從1943年起,親赴中國大西北進行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考察,并在中國大西南進行抗戰教育院校參訪。
1944年初,李約瑟開啟抗戰中國東南行參訪,粵北韶關是其東南之行的第二站。
1944年4月18日,李約瑟攜學生魯桂珍與翻譯黃興宗等一行,在結束貴州浙江大學參訪行程,乘粵漢鐵路火車抵達粵北曲江仙人廟,于19日,開啟了對位于曲江大村的私立嶺南大學為期三天的參訪行程。期間,李約瑟等受到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等人歡迎,李約瑟先后參觀了校園,并應師生邀請在學校舉辦了多場講(課)演,體驗了師生們的生活。在那里,李約瑟留下了眾多校園的真實照片記錄。
李約瑟拍攝的嶺南大學師生在校園做早操。
4月21日,李約瑟一行轉往距大村不遠的仙人廟橫崗東吳大學。時受代校長沈體蘭安排,東吳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吳大琨作為校方翻譯,接待了李約瑟一行;22日,李約瑟因犯胃疾,接受嶺南大學醫學院醫務室醫囑,到醫學院附屬醫院——曲江河西循道醫院住院治療,吳大琨作為翻譯隨同陪護;期間,二人在茶館中持續進行交流,并逛韶城舊書店,李約瑟“漢學”功底令吳大琨感到佩服,并向其推薦購買包括《資治通鑒》《四庫全書提要》等叢書。
27日上午,李約瑟病愈離開醫院,乘火車抵達樂昌坪石鎮。在參訪嶺南大學農學院后,于28日下午,前往距離坪石鎮30多華里的湖南宜章粟源堡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開啟國立中山大學一周參訪考察行程。在農學院,李約瑟邂逅了青年學者梁家勉,梁家勉深厚的中國古農史功底與認知,令李約瑟折服,二人交流持續占用參訪的一天時間,直至30日上午;下午,李約瑟從農學院返回國立中山大學校本部老坪石鎮。李約瑟評價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是在中國游歷中所見到的,在研究和教學方面,最大最好的一所農學院。
5月1日—3日,李約瑟先后參訪、考察了坪石國立中山大學校本部。1日上午,其應文學院邀請,在中大禮堂為學生作《中西科學發展史比較觀》演講,下午李約瑟至武陽司中華文化學院繼續進行講演,“講演凡兩小時余,條理詳明……聽眾毫無倦容,講畢掌聲雷動……”(當時的《正誼周刊》雜志刊載消息);2日,李約瑟先后參訪塘口的理學院,并參觀天文臺,李約瑟評價道:“在中國所有的大學中,只有(國立)中山(大學)維持著一個觀(氣)象臺,在那個非凡的女臺長鄒儀新指導之下,約有十二個學生。教學工作就憑著一只六寸徑的赤道望遠鏡進行,他們架設一座經緯儀,用作天頂望遠鏡,從時間和星的方位來測定緯度。”
在參訪管埠師范學院后,轉往三星坪工學院參觀土木工程系實驗室,參觀師生制作的公路橋梁模型,又轉往車田壩法學院考察,李約瑟在此邂逅了時任中山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王亞南,期間,兩人先后在李約瑟居住旅館,就近代工業沒有在中國興起及舊中國官僚政治等話題,進行了二次長談。
李約瑟拍攝鄒儀新在坪石天文臺處抄寫觀察數據。
李約瑟拍攝國立中山大學坪石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學生制作橋梁模型。
5月4日,李約瑟一行結束了對坪石鎮國立中山大學校本部區的考察,乘粵漢鐵路火車自坪石到樂昌(城區),繼續參訪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期間,李約瑟一行先后參觀了樂昌水南中大醫院門診部與住院部,5月5日,離開樂昌,乘粵漢鐵路火車返回曲江,再換乘考察團專用汽車,轉往南雄入贛,經瑞金前往福建長汀考察。
李約瑟拍攝國立中山大學樂昌河南水醫學院建筑。
6月3日,李約瑟一行完成贛南、福建等地參訪,返抵南雄,后再次至曲江(韶關)火車站。并于6月4日乘火車返往樂昌,因衡陽會戰正酣,鐵路交通線時通時斷,6月5日,離韶北上衡陽,轉往桂林。至此,李約瑟一行結束粵北參訪考察。
03
搭建中西“學術橋梁”
從4月18日李約瑟一行抵韶,開啟粵北院校參訪,至5月5日一行人結束粵北參訪離韶,十余天的粵北之行,對粵北華南教育的影響意義重大。
李約瑟在曲江換乘中英科學合作館自駕車輛。
為抗戰時期粵北華南教育打開了一扇國際交流的窗口。抗戰時期孤懸于粵北山區的華南教育,因戰事影響以及援華國際交通線的中斷,尤其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期,國際的科學、學術交流基本處于停滯。在粵北之行中,李約瑟在嶺南大學舉辦了多場講(課)演,并與師生進行座談;在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商談了中英科學研究合作事宜,與稻作專家丁穎、青年學者梁家勉等進行了深入交流。李約瑟粵北之行為抗戰時期的華南教育打開了國際交流的窗口。
為李約瑟開啟中國文明史研究拉開了序幕。抗戰時期,李約瑟到訪粵北華南教育院校,開啟了中國文明史研究的序幕。據吳大琨回憶錄載:“李約瑟訪問東吳大學時,他正開始為他的世界名著《中國科學技術史》擬寫提綱,有許多問題找我討論。我盡我所知,提出了我的看法……;在我們討論中,我也談到了馬克思的一些見解,所以他對我的印象比較深。”
為“李約瑟之問”難題提供解決方案。據王亞南在其所撰《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序言中回憶:“一九四三年(應為1944年),英國Prof.Needham 因為某種文化使命……;臨到分手的時候,他突然提出‘中國官僚政治’這個話題,要我從歷史與社會方面,作一扼要解釋……;當時雖然以‘沒有研究,容后研究有得,再來奉告’的話敷衍過去,但此后卻隨時像有這么一個難題,在逼著我去解答……”,在此之后的數年中,王亞南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以經濟結構作為研究中國官僚政治的切入點,陸續發表了17篇相關學術文章,對“李約瑟之問”的關鍵性環節進行科學理性的思考,形成“王亞南解答”。
李約瑟作為架起中西方兩種文明交流橋梁的“第一人”與國際友人,為抗戰中國的科學、教育,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的堅守、堅持,表現出的敬佩與贊賞,讓國際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抗戰的信心和決心,并讓其堅定地站到中國人民一邊,在其后的數十年時間,致力于為中國科學發展史研究與發聲。
正如其所說
人們總以為科學是西方的專利
與中國毫無關系
實在大錯特錯……
我此生最大的用心
就是還給中國科技一個公道
News
來源 | 韶關發布
編輯 | 卓映紫
校對 | 居偉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