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李晶昀 AI創意
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上海有哪些探索和嘗試?作為一座超大型城市,如何更好地提升城市管理能級,有效防范化解風險?
4月9日,長三角一體化應急管理協同發展暨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在滬舉行。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局長馬堅泓在會上表示,2024年12月,上海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意見》,率先提出構建適應上海超大城市自身特點的韌性安全建設體系,并明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接下來,上海將圍繞三個方面的重點,切實抓好《意見》的落地實施。
一是強化城市的功能韌性。在加強城市空間布局功能方面,研究制定上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指南,建立城市綜合防災韌性安全指數體系,編制“上海市基層單元公眾版自然災害風險與防災避險提示地圖”(試點)、上海韌性城市國土空間專項規劃、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十五五”規劃,推動應急管理關鍵設施和空間布局的全面優化。
在加強城市管理功能方面,發揮好市安委會辦公室、市防災減災救災委辦公室統籌指導、綜合協調作用,督促落實各部門、各單位韌性安全建設相關職責,厘清夯實全鏈條和各環節監管責任。特別要抓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在“治本、攻堅、提升”上下功夫,努力打好電動自行車、城鎮燃氣、廠房倉庫、建筑施工領域、工貿領域及人員密集場所動火作業、建筑保溫材料全鏈條專項整治“5+2”攻堅戰。此外,建立由短信、閃信、新媒體、公共區域電子顯示屏、應急廣播等組成的傳播矩陣,實現全市高等級預警信息2小時內全網發布。
二是強化城市的過程韌性。在提升城市韌性安全的維持力方面,修訂完善上海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持續優化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市-區-街鎮三級應急指揮應對體系,提高“六停”聯動指揮協調能力。在提升城市韌性安全恢復力方面,加快出臺上海市加強應急搶險救災物資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大力推進社會應急力量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有針對性地加強應急救援聯演聯訓,提高應急救援和應急恢復能力。
在提升城市韌性安全發展力方面,制定并推動落實上海市《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推動在重點行業領域和國有企業率先建立健全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激發企業安全管理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加大安全宣傳教育“七進”力度,不斷提高相關從業人員以及社會大眾的韌性安全理念、韌性安全素養和自救互救能力,營造“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良好氛圍。
三是強化城市的系統韌性。重點在于推進城市管理能級的有效提升,進一步加強科技賦能,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強執法和監管輔助決策;探索“AI+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加快災害風險視頻監控匯聚平臺、指揮調度云視頻平臺、無人機空中救援協同體系等項目建設,體系性構建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體系。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將于5月13日至15日舉行。馬堅泓表示,博覽會期間,上海也將積極準備舉辦全國30多個城市一起參與的探索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的工作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