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2025年04月09日第04版)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主動聚焦國家和我省重大戰略需求,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學科專業優化為突破口,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以更加有為的精神狀態履職盡責、拼搶進位,為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從建校伊始,學校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70年櫛風沐雨,培養了20余萬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現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在以優等次圓滿完成首輪雙高建設任務基礎上,學校錨定“四高四爭先”,以“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為目標,主動將辦學思路從“注重自身循環發展的小邏輯”轉到“服務產業發展和區域發展的大邏輯”上,通過專業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精準適配改革,真正把自身改善和循環的能量,轉化為服務力、貢獻力,為國家和河南省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以產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 提高適配度
對接產業需求、服務產業發展是職業教育的根本要求。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院校對接產業發展、服務社會需求的主要載體,既要著眼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適配度、黏合度,又要注意把握與省內其他高職院校專業的辨識度、區分度。為全面掌握學校專業建設、專業特色和服務產業情況,學校組織開展了深入的調研論證。一是搞清楚自己的特色是什么。學校先后開展“服需、培特、創優,建設高水平特色專業”的大調研、二級學院院長說專業等系列工作,為體系化開展專業調整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要搞清楚專業與產業對接是否精準。學校緊緊圍繞我省重點產業鏈群建設需求開展深入調研,找準專業群與產業鏈的結合點,切實增強行業需求與教育供給的匹配度。召開專業與產業適配度和貢獻度研討會,充分凝聚共識,有效推動解決了學校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與區域供需匹配的難題。
實施《專業建設三年規劃(2024—2026)》,到2026年實現“3個7”:即70%為理工科專業、70%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70%學生面向全省重大戰略產業就業,形成聚焦服務河南省裝備制造(含交通運輸類)、電子信息和智慧服務三大產業領域的新格局,專業總數從52個降為47個,其中理工類專業占比從56.8%增至70.2%。對接河南省萬億級新型材料產業集群,在現有專業基礎上新組建材料工程學院;對接萬億級先進裝備產業集群,重新梳理專業邏輯組建新增控制工程學院;對接萬億級現代食品產業集群,聚焦服務食品技術領域,將智慧健康學院更名為食品工程學院;緊密對接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整合原財經管理學院和電商物流學院組建經濟管理學院。
聚焦專業群建設 提升貢獻度
專業群作為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關鍵路徑。學校以“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為目標,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為關鍵,推動專業群建設由原先的基礎好、條件好向服務好、支撐好轉變。
國家高水平數控技術專業群由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模具設計及制造、智能焊接技術五個專業組成。在第一輪國家“雙高計劃”建設五年期間,專業群在人才培養、課程資源、教師團隊、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取得了國家級標志性成果54項、省級標志性成果75項,并以優秀等次通過國家“雙高計劃”終期績效評價,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在全面總結上一輪建設成效基礎上,數控技術專業群積極開展“雙融雙提升”調研,在持續提升專業實力的同時,更加注重對接產業發展的精準與貢獻,力爭實現內涵式發展的迭代升級。
先進裝備制造業集群機器人和數控機床產業鏈人才需求集中在精密零部件加工、智能裝備集成、機械設計及表面強化專業人員等方面,在專用整機和零部件細分領域擁有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拳頭產品,產業鏈產值有望突破萬億元。學校確定了專業群發展定位,即圍繞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戰略,面向河南省先進裝備產業集群,服務機器人和數控機床產業鏈上游“機器人+數控機床”核心零部件生產、中游本體制造,輻射智能制造生產單元應用場景,實現機器人與數控機床高質量融合發展。專業群建設方面,學校以需求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強化科教融匯,創新校企“四對接、六合一”人才培養模式,校企開發“教產聯動”模塊化核心課程群,構建“基礎規范、核心能力、前沿技術”教材體系,建設服務企業核心零部件設計、精密制造等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高地;針對企業員工發展需求,充分利用校企資源,共建企業導師教師團隊,開發員工培訓項目,建設企業員工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技術技能提升培訓高地;深化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結構精密焊接與連接全國重點實驗室”合作,共建智能焊接工程訓練與創新中心,聯合開展科技研發和企業技術服務,建設區域高檔數控機器人柔性加工研發高地。
聚焦內涵建設 深化“雙融雙提升”
按照“堅持需求導向、深化融合發展、找準特色差異、突出服務貢獻”的總體原則,學校將“雙融雙提升”人才培養工程建設列為年度重點工作,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促進專業建設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雙提升。
實現產教融合高質量。學校聯合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金水科教園區獲批2個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聯合珠海格力智能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成立全國機器人與數控機床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同時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技術“專精特新”產業學院。通過建好聯合體和共同體,全面了解企業對人才、技術、培訓等方面的需求,提升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精準度。通過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開發核心課程、優質教材,共建“雙師”結構教師團隊和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探索現代學徒制和現場工程師培養新模式,全面推動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強化科教融匯高水平。建設總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河職創新港,作為學校科教融匯高地、產業引進嫁接平臺、科研院所引智平臺和創新創業示范平臺。秉承“資源入港、成果出港”發展理念,重點圍繞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反哺教學、創新創業4個抓手,圍繞智能化、自動化和精準化方向,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合作開展液壓支架激光—電弧復合焊工藝中試、“智焊爬蟲”壓力管道現場焊接全自動機器人開發、基于“機器視覺+深度學習”雙驅動的焊接修復診斷系統等73項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產值達900萬元。學校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先后開展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河南省高職院校‘3+5+N’科教融匯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豫教〔2024〕05937)、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面向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高職院校科教融匯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2024SJGLX0639)、河南省教育綜合改革重點項目“產科教融合視域下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聯合培養模式改革”等課題研究,成效顯著。
面向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學校錨定“四高四爭先”,聚焦“新雙高”創建和職教本科建設目標,以需求為導向,全面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找準各專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突破口,提升自身專業的辨識度,在服務、支撐產業發展上實現自身的不可替代,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夏新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