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無錫市后宅中心小學校園,陶笛清音與《詩經》吟誦交織成韻,學生刻紙作品“玉飛鳳”紋樣躍然紙上……走進無錫鴻山遺址博物館,“紅領巾“小講解員正以稚嫩童聲向游客講述“玉飛鳳”的前世今生……這是“吳韻傳承·館校共育”項目在學校育人沃土上綻放的朵朵新蕊。
多年來,后宅中心小學與鴻山遺址博物館攜手合作,將博物館的文物資源與學校教育平臺融合,以“資源共享+課程共建+實踐共育”三維模式, 推進吳文化傳承教育,開展協同育人實踐。
資源共享,讓文物“活起來”。吳博園將拍得的一批收藏在博物館中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而歌”中的一尊奧運缶贈送給后宅中心小學,在2021年該校“百年黨史”游園活動中,這尊奧運缶一度成為網紅打卡點,師生紛紛拍照留念。博物館在舉辦流動巡展時,為學校送來了出土文物缶與溫酒器仿制品,這在該校“遇見美·藝術嘉年華”活動中引發師生興趣,成為一大亮點。
非遺體驗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學生指尖流淌。2023年元宵節的“巧手簪花”點位,孩子們用絨花、絲線復刻古代貴族頭飾,孩子們將自己親手制作的發飾簪入發間,加深了對詩句“云鬢花顏金步搖”的理解。學子們的浸潤式文化體驗,使博物館資源不再是櫥窗里的展品,而成為鮮活的學習載體。
課程共建,讓歷史“燃起來”。館校聯合研發了青少年系列繪本《你身邊的國之瑰寶》,將編鐘的禮樂制度、缶的宴飲文化轉化為趣味短課程。考古圖說課上,學生們化身“文物偵探”,通過紋飾推理器物用途;專題講座中,修復專家展示文物拓印過程,讓孩子們對文物“復活”有了更為直觀的理解。
在館校聯合開發的“我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系列課程中,有博物館里的RAP《本草綱目》、紅領巾尋訪課程“鴻·博”等。“玉飛鳳”前的陶笛演奏《神話》將陶瓷編鐘化為五線譜上的音符,《詩經·蒹葭》吟誦與文物拓印相和,構建起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以前覺得文物是冰冷的老物件,現在發現它們會唱歌、會講故事。”六年級學生劉雪嫣在課程學習感悟中寫道。
實踐共育,讓文化“長起來”。在春季社會實踐中,學生們手持“尋寶地圖”穿梭于鴻山遺址博物館,在打卡任務中破解文化密碼。在“紅領巾小小講解員”項目中,經過專業培訓的孩子們,周末在博物館為游客講解文物故事,現場游客不禁點贊:“孩子講解玉器紋樣時的神采,讓我們看見文化自信在她心里生根。”
在考古探方體驗區里,博物館王科長給孩子們介紹文物發掘的過程、考古工具的使用,孩子們手持挖掘工具模擬勘探,在專業指導下學習勘測、定點;在拓印區域,孩子們學著將一幅幅文物花樣印在紙上。這種手腦并用的實踐教育,使文化傳承從認知層面升華為情感認同。
“吳文化是最好的教育資源,館校合作,協同育人,讓我們找到了教育的新生長點。” 后宅中心小學校長周永強說,這座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橋,不僅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更在孩子們心田鋪就了一條回家的路,一條永遠通向文化根脈的精神歸途。
(鄒春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