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晚,舞劇《樂和長歌》在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劇場精彩上演。圖為演出現場。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王禹攝
7月22日晚,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劇場座無虛席,第七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2025援疆省市精品舞臺劇目——舞劇《樂和長歌》在此上演,為觀眾再現楚地禮樂盛景。
楚文化是長江文化的精華,影響廣泛,西至巴蜀、東至大海。楚人創造了絢麗多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為中國南北文化的融合和華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舞劇《樂和長歌》創作緣起于古老的“編鐘文化”,故事情節圍繞“和國”與“樂國”的紛擾糾葛展開。和國國君和成與樂國公主樂安聯姻,碰撞出充滿愛恨交織的傳奇大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層層遞進,深入探討權力、忠誠與救贖等人性命題,讓觀眾在欣賞精彩劇情的同時,也陷入對人性與和平的思考。
鳳鳥和鳴,千年楚簡徐徐展開……隨著演出開始,竹簡如歷史長卷般緩緩展開、收縮,演員們穿梭其間,仿佛在書寫命運的篇章。劇中女子群舞《魅影》中,演員們手持旌羽、身著華服、水袖輕甩、風姿綽約,充分體現了楚舞“翹袖折腰”的舞蹈風格;男子群舞《戰舞》中,男子踏歌而起,渾厚的鼓點交織,用舞蹈演繹出戰士出征前的勇猛,頗具楚地雄風。劇中鳳凰、鶴、鹿、豹等形象通過肢體呈現,展現出極富想象力的意境。不僅如此,《樂和長歌》還充分展現了楚人“圖騰崇拜”“泛神信仰”,特別融入了楚人巫儺文化的元素,以祈福驅邪的舞蹈動作與現代舞蹈語匯結合,讓舞臺充滿了原始的神秘感與力量感。
舞劇《樂和長歌》的服裝設計融合了楚文化的經典元素與現代審美,為每個角色賦予獨特的情感象征。妝容設計以紅色朱砂點亮面部輪廓,發式則以楚人發髻為藍本,加入夸張的頭飾與流動性設計,既保留了楚文化的古典意蘊,又煥發出現代舞臺的表現力。
據了解,為創排好舞劇《樂和長歌》,創作團隊多次到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參觀,研究文物、圖片、文字等資料,從荊楚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驚艷舞臺元素,均從出土的楚國青銅器、玉器、漆器中提取。
得知《樂和長歌》在烏魯木齊首演的消息后,觀眾徐耀如早早就買了票。他說,就想帶孩子到現場看看1∶1復刻的曾侯乙編鐘、虎座鳳架懸鼓等楚國禮樂重器,“編鐘響起時,簡直太震撼了!”
“舞劇《樂和長歌》不僅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是一場文脈賡續的文化體驗。我們希望借助舞臺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更多人看到楚文化的浪漫與深度。”該劇總編導王舸表示。
舞有楚風,樂有楚聲,形有楚韻。當舞劇《樂和長歌》最后一個音符落下,全場觀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舞劇《樂和長歌》是湖北省2023年至2025年重點推出的荊楚文化題材劇目,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文化和旅游部2023—2025舞臺藝術創作行動計劃。(王新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