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安丘市興華學校致力于建設充滿活力的校園、富有動力的教師隊伍以及具備創新能力的學生群體的現代化學校。通過對國家政策的精準解讀、培養目標的科學厘定、現存問題的深度剖析以及策略思路的精心構建,成功搭建起以學校為核心主體、家庭和社會為有力雙翼的協同育人機制。
興華學校基于自身的辦學理念,結合學生多為企業工人子女和城中村居民子女的實際情況,以培養有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少年為目標,努力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早在2009年,學校就圍繞家校共育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發現了諸多問題:家長育人職責不清、理念落后、能力不足;學校對家庭教育專業指導不夠,溝通不足;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尚未健全,落實不到位。這些問題成為協同育人道路上的絆腳石。為此,學校努力構建了“345”協同育人工作機制。
“3”即建立三支隊伍: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梯隊、榜樣家長講師團隊、“小桔燈”志愿宣講團隊;“4”即搭建四個平臺:學校平臺、家庭平臺、實踐基地和社區平臺;“5”即推進五大行動:“1+N”家校共育行動、興志校園融合育人行動、陣地共建主題共育行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行動、協同共育多元評價行動。
學校首先厘清了校家社各自在協同育人中的責任,在此基礎上,致力于解決家校共育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真正讓“345”協同育人機制落地生根。
學校還搭建多個平臺,努力拓展育人空間。
建強“三支隊伍”,筑牢協同育人根基。學校通過價值引領促進梯隊教師轉換角色,聚焦真實問題,實施研訓賦能,為家庭教育搭建有力的行動支架。由榜樣家長組成的講師團隊開展的家庭教育宣講已經惠及1.7萬多人次,與市婦聯等攜手成立的“小桔燈”志愿宣講團隊,走進社區開展父母講堂60余場。
搭建“四個平臺”,拓展協同育人空間。一是學校平臺,分年級制定和實施家庭教育清單,組織個性化指導。定期向家長推薦書單,開展家長課程并創新實施“五步教學法”,受到家長歡迎。建立校家“一生一檔”,落實協同育人要求。二是家庭平臺,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學管理及監督,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三是實踐基地,學校先后開發了28個實踐基地,編寫相應校本實踐課程,定期開展紅色研學、文化采風、訪學聯誼等實踐活動。四是社區平臺,積極用好社區和社會資源,開展社區親子書屋、敬老愛老服務周等活動,同時以項目培訓等方式,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探索欲。
推進“五大行動”,創新協同育人路徑。一是“1+N”家校共育行動,深化家校合作。“1”指家長會,“N”指學校開放日、校長接待日、家長論壇、金牌家長講座、特長家長進社團等活動。二是興志校園融合育人行動,實現學科貫通。學校采取“自我獨立、自我管理、自我規劃”的“三自”育人模式,通過社團和活動開展多維育人。三是陣地共建主題共育行動,開展親子共閱讀、家庭才藝展示等親子活動,鼓勵家長以微視頻、微電影的方式記錄家庭教育故事,開展班級育人沙龍、心理健康講座、家長座談會等校家陣地活動。四是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行動,分學段整合學科內容,創設讓學生看得更遠、想得更深的活動,開展跨學科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提升學生素養。五是協同共育多元評價行動,構建多元評價機制,形成主體多元、過程常態、全面聯動的評價氛圍,激勵各方積極參與協同育人。
如今走進興華校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朝氣蓬勃、個性鮮明的學生。教師的溝通能力與技巧、職業素養等也得到了全方位提升,教育視野與理念不斷拓寬與更新。家長們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優化家庭教育環境,親子關系也在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愈發融洽。學校有36名家長被評為市縣級“智慧家長”,27個家庭榮獲“書香之家”等稱號。學校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成果獲得了廣泛肯定,并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作者系山東省安丘市興華學校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7日 第02版
作者:殷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