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生意人,最近都被特朗普折騰慘了。
揮舞關稅大棒的特朗普忽然撤單,宣布中國以外其他國家的關稅實施有90天緩沖期。
這對蘋果這些靠全球供應鏈吃飯的公司來說,簡直是火燒眉毛。
90天搞定?別開玩笑了,連搬家都不夠,更別說搬工廠了。
現在能做的,就是90天內能運多少最新版本的iPhone、Mac去美國就運多少,囤夠一年的庫存,之后新款上市還是得全面漲價。
蘋果的供應鏈不是積木,想拼哪拼哪。科技公司的供應鏈復雜得像個全球拼圖。
比如,iPhone的零件來自五湖四海:芯片從臺灣買,屏幕從韓國買,電池從日本買,最后在中國或者越南組裝。
這不是一天搭成的“樂高”,也不是90天就能拆了重拼的。
現有的全球布局蘋果耗費了10年,最近也試過調整供應鏈。
比如2018年關稅戰時,它開始把生產挪到越南和印度,但這花了7年也沒完全搞定。
畢竟新工廠不是蓋個房子就行,還得培訓工人、完善基礎設施,保證手機不會三天兩頭壞掉。
現在越南(46%)和印度(26%)都沒逃脫,蘋果要想辦法把完整的產業鏈搬去美國。
當年蘋果CEO之所以要把供應鏈放在美國之外,成本是第一考慮因素,現在將iPhone生產線遷回美國。
美國銀行最新的分析報告認為,蘋果的的制造成本會直接飆升90%以上,因為現在的一臺iPhone700個部件中,有90%是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公司生產的。
如果只是在美國組裝部件,一樣被增收巨額關稅,所以必須全部替換。
不過,90天內實現替換是異想天開,就算是能夠從美國供應商手里采購同樣的部件,從OLED屏幕到攝像頭傳感器,價格也直接上浮40%到200%。
因為勞動力成本不一樣。在當前通脹環境下,美國人的薪資水平已經非常高,工人平均時薪約32美元,是中國工人的6倍以上,是越南工人的10倍,不含原材料,僅勞動力成本,蘋果就將增加25%。
另外,當前也找不到合適的美國供應商,比如芯片代工,臺積電在美國的工廠啟動不久,產能根本接不下蘋果的那么多需求,電池、屏幕都是如此。
有人測算過,當前蘋果的美國本土電子供應鏈配套率不足15%,關鍵零部件如韓國三星的OLED屏幕、中國的電池模組等,在美國根本找不到產能,必須進口。
因此蘋果的組裝廠搬到美國也沒用,必須重構完整的配套體系。
有分析師認為,如果蘋果強迫屏幕、芯片、電池等全部供應商都搬到美國設廠,需5年時間以上,蘋果以及它的果鏈工廠必須投入2000億美元,這相當于蘋果2024年凈利潤的1.8倍。
不管怎么測算,iPhone等必須漲價40%以上,才能維持現有利潤率,蘋果肯定不會虧本做買賣,所以最終美國消費者來買單了。
當然,在90天后如果越南和印度和美國達成關稅和解,或能緩沖一部分蘋果供應鏈危機。
但這兩個國家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其中有多少會轉嫁給蘋果這樣的企業,誰也無法預測,畢竟朝令夕改是特朗普的本色。
更何況,特朗普任期4年,蘋果大動干戈的周期遠超4年,盲目調整的風險更加大。
所以美國銀行的分析認為,在新關稅政策的持續時間明確之前,蘋果不太可能輕易將制造業務大規模轉移到美國,產品漲價是最簡單的解決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