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鄉煥“新”,文脈流芳。4月10日上午,通化市“人參·傳統與現代的交匯”宣傳推介活動在市群眾藝術館(非遺中心)舉辦,以文藝創作為紐帶,激發人參產業創新活力,深度挖掘人參文化價值,探索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產業振興新路徑,助力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
人參作為中華傳統醫藥文化的瑰寶,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宣傳推廣通化人參文化建設成果,活動現場推介了近年來該市人參文藝作品創作工作成果、人參產業發展情況,以及人參文化題材文藝作品和佟佳江滿族剪紙《人參百子圖》的創作情況。
文化為魂:千年參韻激活文藝創作
近年來,推動人參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通化市文聯啟動“人參文藝作品創作工程”,通過文學、藝術、攝影等多元形式講好“人參故事”,以人參文化賦能產業振興。
這項工程啟動以來,文藝作品創作成果豐碩,創作出版《我心中的人參花》作品集,編排原創舞蹈《最美人參花》;崔小華松花石雕刻作品《參娃壺》獲第十四屆長白山文藝獎項;征集“人參雞湯”宣傳語800余條;創作人參主題楹聯、詩歌400余聯(首);堅持“文化挖掘—藝術創作—產業轉化”閉環,開發人參主題松花硯、剪紙、烙畫、勺畫、草編、泥塑等系列文創產品。
產業筑基:“四好”“三良”開辟升級路徑
如何讓人參產業從“土特產”升級為“金招牌”?
通化市從重塑質量標準體系、重塑市場監管、重塑市場定價、重塑品牌形象出發,創新實施提升“好林”標準、打造“好種”芯片、完善“好法”賦能、致力“好品牌”牽引的林下山參“四好”產業發展路徑。與此同時,積極構建以“良田”“良種”“良法”為核心,以“穩總量、提質量、拓銷量”為方向,以“組織保障、法規保障、規劃保障”為支撐的園參產業發展格局。
文化興參,傳承與創新并舉
作為“中國人參之鄉”,通化市深耕人參文化沃土,現擁有人參炮制技藝、長白山老把頭節、人參之路傳說等26項人參及人參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構建起獨具特色的人參文化保護體系。
讓人參文化“活”起來,該市傾力打造大型原創音樂舞蹈史詩劇《人參之路》,分為《天地長白》《參路尋夢》《林海仙蹤》《佑澤蒼生》《康養天下》多個篇章,集歌、舞、詩等多元舞臺表現藝術形式于一體,展現一代代采參人和長白山區拓荒者的開拓精神,讓觀眾在藝術享受中感受通化人參文化的魅力。
與此同時,通化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創新表達方式,創作推出情景報告詩《參情相約》、情景表演唱《長白山放山謠》、詩賦《長白山老把頭賦》等系列作品,并在各類舞臺上展演,成為傳播通化人參文化的生動載體。
非遺融合:滿族剪紙演繹人參故事
活動現場,吉林省佟佳江滿族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吉林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叢永莉,帶來精心創作的滿族剪紙作品《人參百子圖》。這幅凝聚著關東文化精髓的剪紙長卷,將人參文化與民俗藝術完美融合,展現出一個生機盎然的參娃世界。
細觀這幅作品,百個憨態可掬的人參娃娃躍然紙上,男娃娃頭頂“朝天錐”,女娃娃戴著滿族格格的扇帽,個個身著紅肚兜,在四季輪回中演繹著關東人家的生活畫卷。特別精妙的是,創作者將“大跨海”“小跨海”等不同的人參生長形態,以及人參的根、莖、葉、花等自然融入畫面,既保留了人參的植物特征,又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力。
如今,像叢永莉這樣的非遺傳承人正以匠心守護傳統,以創新激活文化,讓人參文化與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奪目光彩。
深挖人參文化,賦能人參產業,通化市文聯將深入落實好通化市委關于“推動人參產業提速培優”的部署要求,繼續抓好通化人參文化的挖掘與研究,開展以人參文化為主題的文藝創作、文藝采風和文藝活動等,講好通化人參故事,傳播通化人參文化,讓人參文化賦能人參產業振興,為推動通化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文藝力量。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主審 | 王遠洋 審核 | 李蘊涵 編輯 | 李育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