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車的一則銷量數據突然被推上風口浪尖——4月份的第一周銷量跌至5100臺,創下兩個月新低。這組數字被部分網友截圖瘋傳,評論區里“質量翻車”“智駕不行”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但如果我們冷靜下來細看數據背后的邏輯,就會發現這場輿論風暴里摻雜了太多情緒化猜測,而忽視了汽車行業最基礎的商業規律。
一、從爆單神話到產能困境:新勢力的必經之路
時間回到一年前,小米SU7的上市堪稱現象級事件。發布會當晚,28分鐘破5萬訂單、24小時狂攬8.8萬張訂單的數據,直接讓汽車行業的“老炮們”驚掉了下巴。北京亦莊工廠門口的物流車隊排起長龍,社交媒體上“年輕人的第一臺保時捷”的梗圖刷屏,連二手車商都開始高價收購首批車主名額。這種盛況,很容易讓人想起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廠投產時的瘋狂。
但造車從來不是請客吃飯,當首批車主興沖沖曬出提車照時,暗流已經開始涌動。當預訂車主群里陸續出現抱怨:“說好的16周交付,怎么突然變成24周了?”“隔壁城市都提車了,我這怎么還沒進生產流程?這也導致小米汽車的交付量一直都不穩定,因此我們就看到小米汽車從巔峰時期的周均7800臺驟降至5100臺情況。
這種過山車式的數據波動,其實是新勢力車企的“成人禮”。2018年蔚來ES8量產時,李斌親自蹲守合肥工廠擰螺絲;小鵬G3上市初期,何小鵬為電池供應問題一個月飛三次寧德時代。就連特斯拉這樣的行業巨頭,上海工廠量產初期也曾經歷每周產能從1000臺到3000臺長達半年的掙扎。小米汽車當前遭遇的,不過是每個造車新兵必須翻越的“產能墻”。
二、車禍疑云與輿論陷阱:被放大的偶然事件
實際情況是小米汽車周銷量跌至5100臺,很多人認為和3月底的那場車禍有關。但稍微有些交通常識的人都知道交通事故每天都有,任何一家車企、任何一款車型都會出現事故。即便是口碑很好的問界M7也在去年4月底發生交通事故,因此小米su7在3月底的交通事故更像是被放大的偶然事件。客觀的講,小米汽車的質量還是非常不錯的,這在很多數據上得到體現。
據悉,在第三方投訴平臺上,小米SU7的質量投訴量僅為行業平均值的1/3,其中關于三電系統的投訴不足5%。更有意思的是,某汽車媒體對200位真實車主的調查顯示,87%的車主對整車品控表示滿意,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部分傳統豪華品牌。一位蘇州車主在采訪中直言:“網上說的那些問題我一個沒碰到,倒是交付等得太煎熬。”
三、訂單池與生產線的殘酷博弈
打開小米汽車APP,SU7標準版的預計交付時間已經排到2025年10月。在國內某交付中心,銷售顧問表示:“現在訂車就像搶春運火車票,手慢無。”這種供需矛盾背后,是小米汽車正在經歷的產能地獄。
這種困境在汽車制造業再常見不過,特斯拉當年為了Model 3的產能,馬斯克直接睡在工廠督戰;理想汽車L9上市初期,李想親自帶著高管團隊駐守增程器供應商工廠。小米的特別之處在于,其創始團隊的互聯網基因放大了外界期待——人們習慣了手機行業“今天發布明天現貨”的節奏,卻忽視了造車需要面對的重資產、長鏈條的客觀規律。
四、寫在最后
回看這場銷量風波,它更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部分網友對制造業認知的匱乏,照出了某些博主的信息失真,也照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狂飆突進背后的真實代價。當吃瓜群眾還在爭論“5100臺是不是涼了”時,小米汽車的工程師們正在攻克產能瓶頸。
或許用不了多久,人們就會像忘記特斯拉當年的產能危機一樣,忘記這場初夏時節的輿論混戰。畢竟在汽車行業,能引發產能焦慮的,從來都是爆款產品。而那些始終無人問津的車型,連被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