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次從白天到夜晚的直播,再次謝謝大家的陪伴!
我趕回去休息幾天,就要直奔南京“閉關”充電了。
對,就是那個讓我連續三年不缺堂的“有光的語文課”,去聽一群最好最好的老師們,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語文教學心得。
語文學習,我自己是走過彎路的,在成為媽媽和育兒博主的這10年里,終于被親近母語的老師們點透了。
今年我都不用自己夸了,已經有好幾撥云閨蜜親自去到現場,給我發來了真實的反饋,今天這篇“聽后感”,就是其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稱自己是“一位終于不再‘孤軍奮戰'的媽媽”。
她還說,去年報名參加了這堂“有光的語文課”,站在南京人民大會堂的百年走廊前久久不愿離去。因為感動,也因為釋然——原來育兒路上對抗焦慮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一群清醒的同路人,然后,前方的路,每一步都有人照亮了方向。
(對了,如果看完還是意猶未盡的話,可以點擊文末“有光的語文課”專輯,可以看到我這幾年來的聽課筆記,每一篇都常讀常新,也會一直自動更新的~)
---下面把筆交給我親愛的讀者---
在大J的微信里,我多次看到親近母語和徐冬梅老師的名字,讓我實在好奇,這是個什么樣的機構,怎樣的一個人,能讓大J這么一再提起。
直到去年, 我家兩個中高年級的 孩子 ,閱讀和作文都出了問題,我帶著焦慮和疑惑親自買票走 進了人民大會堂的會場,我知道了她的厲害。
去年在南京整整兩天半的論壇,我沉浸式的感受和體驗,聽大咖學者的講座,看這些優秀的老師們帶著孩子誦讀、聊書、討論,我才深深地感受到這些年我走過了多少彎路。
好在,一切都不晚。
01
顛覆認知的3個瞬間
先來說說我最震撼的幾個片段。
#1
“原來讀文學不用劃重點!”
小時候,我的語文課永遠在“分段、歸納中心思想”,以至于成年后看到散文就發怵。明明覺得閱讀很好很重要,但我實在不能堅持把一本書看進去。
你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
當天梅子涵教授的一句話,就讓我醍醐灌頂:
怎么讀文學?別急著劃重點,先讓孩子把文字讀出聲!優美的段落大聲笑,感人的地方放肆哭,這才是文學該有的樣子。
圖源:親近母語攝
也是這一刻,我才意識到,面對女兒我總在催的“快讀,讀完寫讀后感”。其實也正在剝掉孩子對文字的感受力。
從那以后,我試著扔掉了“任務表”,真正地帶孩子投入地大聲朗讀。
一次陪女兒讀《草房子》,讀到桑桑生病時,她突然抱住我說:“媽媽,如果將來你老了,生病了,我也會背著你去看醫生!”
——這一刻,我們終于體會到了被文字擊中的感受!那些深深淺淺的感動,讓我們突然覺得文學真的好親切啊!
圖源:《草房子》插圖
#2
“思辨能力,不是靠提問考出來的”
陪孩子讀書,我總愛問“這本書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比如和兒子讀《丑小鴨》,我也脫口而出問過“這說明什么”,結果他說:“要自信唄。”說的也差不離,但就好像在套路式問答,我總覺得哪里怪怪的。
劉教授的一句話,顛覆了我的認知,他說:“如果孩子說‘丑小鴨能成功是因為它本來就是天鵝’,這才是真思考。”
后來我學會了,陪他讀《蜘蛛開店》時,只問:“如果你是蜘蛛,會怎么定價?”他居然掰著手指算成本:“按尺寸收費,河馬的口罩得加錢。”
——把孩子拉進到文本中,思辨的種子,也許只需一個“假設”就能萌發了!
圖源:自己拍的
#3
“語文課還能這么上?!”
蔣軍晶老師的《臥底機器人》閱讀課,徹底打破了我對“課堂答案”的執念。
課上,蔣老師帶著孩子們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機器人倫理攻防戰”。他邀請孩子們前后左右組隊,進行情景模擬,一邊扮演教授,另一邊提問;然后再反過來,目的就是把演教授的一方逼問得啞口無言。
整個過程中,蔣老師只是聆聽,不做評價。同時一直在拋問題,而且不斷地通過提問把孩子們帶入到更加深刻的思考。也許是慣性使然,我總以為最后他會給出一些“答案”,哪怕是指向性的想法,但,完全沒有。
圖源:親近母語攝
在課程結束復盤的時候,蔣老師說,他在猜想,我們成人在讀這些書的時候會不會和孩子一樣陷入到具體情節中無法自拔,然后習慣性地問“機器人有哪些超能力?你覺得哪些故事情節更好呢?”
他說,“不是說不需要'淺'思考,但能不能不要總是停留在'淺'思考。
用不了多久就會有知識儲備完全碾壓我們人類的機器人了,如果我們還執著于知識和正確答案,對嗎?好嗎?”
我清晰記得現場梅子涵老師說,當我們很迷戀課堂有答案的時候,這表明我們對于課堂知識和教育的認識都是淺的。
所有的課堂,都應該有一個東西是模糊的,留在那里。
癡迷于現場解決,這不是我們教育唯一的樣子、最模范的樣子。
我當時在筆記本上寫了:閱讀不該只是浮于表面,哪怕是提問,我們也要問問自己“還有嗎?”只有成人先能學會深思考,學會接納“不知道答案”,我們才有可能帶領孩子走入更深思考。
圖源:創客貼
02
今年論壇必蹲的重磅內容
前段時間,大J 透露了第十九屆兒童閱讀論壇的招募消息()。
我瞬間被這次的主題《AI時代的兒童閱讀》擊中了——這不正是我這兩年,在AI沖擊下,反復琢磨的問題么?
AI都這么強了,我們的娃到底該學啥? 要不要用AI幫娃寫作業,寫作文? 如果孩子完全依賴AI,不思考了怎么辦?
太想知道答案的我,第一時間咨詢了親近母語的老師,了解論壇細節,聽完回復,一下子踏實了很多!
還是徐冬梅老師厲害,已經“替我”想好了,她的演講探討的就是:
怎么用好科技,同時又守護孩子的童年和詩心。 怎樣利用AI讓孩子更好地閱讀和對話,獲得更好的成長?
因為有了去年的收獲,我相信今年這些我們普通家長關心的問題,徐冬梅老師也都會在演講中給出非常好的回應。
圖源:親近母語攝
好了,我已經迫不及待,準備奔赴南京的四月天了~
謝謝這位云閨蜜的分享。
我總說,去聽一堂“有光的語文課”是一次充電之旅。是真的因為它總能給沉浸其中的“我們”注入滿滿的“感動和信心”。
看完讀者發來的分享,我也忍不住提前和你們分享一下我這次最期待的內容:
#1
大教授和著名特級教師的文學課
這些年,后臺總有一些讀者來問的:
特別愁孩子讀書總是只關心情節,其他內容就走馬觀花怎么辦?
做閱讀理解題不是抓耳撓腮,要么完全沒“理解”,要么就是寫出來的答案特別“淺薄”。
論壇上,就有教育界頂流名師來幫我們答疑解惑:
比如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語文教育專家、國際格林獎獲得者朱自強教授,他特別擅長 用兒童文學去喚醒孩子們的共情與表達能力,單獨這位老師的課,就已經是外面很難見到,值得期待。
之前聽他的分享,寫過:
“語文一哥”——著名特級教師蔣軍晶老師,他的課,梅子涵教授就曾好幾次夸“高級”的。但凡聽他一次課,我都能寫好幾篇心得分享的:
比如這篇熱乎的寫作文筆記:
他特別擅長通過簡單的提問與討論,把所謂“有人性深度”的文學作品講成能讓孩子讀進去的樣子。
這可是實打實的閱讀技巧提升機會,能讓孩子在閱讀名著名篇時,不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能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深意。 我的小本本已經再次為他準備好了!
圖源:親近母語攝
#2
AI時代來臨,創新成長的支點也許就在這里!
從今年開始,各種“未來不掌握AI的孩子可能終將被淘汰 ”的聲音就不絕于耳。
那突破點在哪里?這個話題,這幾年總是聽教育家講,聽網友講,這次終于可以聽聽科技領域、人工智能領域的大牛的回答了~
中國科學院計 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流浪地球2》、電視劇《三體》的科學顧問王元卓,這次帶來了專題演講——《AI 時代,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 子的深度閱讀和獨立思考能力》
還有 觸寶科技的創始人 、天使投資人王佳梁,會帶來小學生實踐AI創業案例,揭秘“超腦AI孵化器”是如何激發兒童創造力。
想到這些,我的腦海里又再一次興奮了起來,我相信,教育界與科技界的深度對話,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新的認知升級!
圖源:自己拍的
#3
思辨閱讀:在算法時代守護獨立思考
這是廈門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曹劍波教授的演講主題,又是直戳我心。
當AI能回答一切,孩子為什么要讀書?——因為答案會變,但追問答案的勇氣永遠珍貴。
期待曹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分享如何在AI環境下激發孩子的哲學思維,讓他們在復雜的信息世界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還有犀利幽默的四川大學哲學教授 劉莘老師 要分享的犀利三問:
“為什么讀?(不是為分數!) 讀什么?(AI篩不出的精神底色!) 如何讀?(帶著問號,而不是句號!)”
從哲學與教育學的交叉視角,和我們探討 AI 時代兒童深度閱讀的意義,分享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幫助他們在AI時代保持人文關懷和道德判斷。
還有還有祁智老師,會分享如何在文學創作中觸摸人物的情感,讓孩子們在閱讀和寫作中感受、展現人性的溫暖和思想的深度。
這不僅是為了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更為了讓他們在情感上得到滋養。
更多精彩內容就留個懸念吧,畢竟再講就又要八千字了,先給和我一樣想去聽課的云閨蜜,送上報名通道和論壇具體議程。
報名通道
地點:南京人民大會堂(交通食宿費用全部自理)
時間:4月18日-20日(周五、六、日)
報名費用:論壇為大J粉絲特別保留線下早鳥價1080元/人,沒有時間奔赴現場的,也給大家開放了線上課480元/人
咨詢及報名方式:請掃描下圖二維碼進入報名通道和咨詢老師
【報名入口】
▽掃這里▽
【咨詢文文老師】
▽掃這里▽
特別提醒:現場座位按報名順序排,帶娃的家長記得提前聯系主辦方托管服務哦~
三天議程表↓
最后的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形式的論壇更多是面向一線老師的,兩天半的議程也非常燒腦,對家長來說是有一定門檻的。所以不希望大家一時上頭,如果時間比較緊張,或者沒有信心接收這樣的認知轟炸,不建議大家報名。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重視語文,尤其是這幾年在AI沖擊下,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多問題想要求解;
又或者心底藏著“未曾被語文照亮”的遺憾,那歡迎你來,我在南京等你。
正在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