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李家民老師自二十余年前提出“生態釀酒”概念后用心鉆研,從“五三原理”“五官九覺”“全P標準”“模糊勾調”等逐步推進以“幽雅、舒適、健康”新酒體為導向的全產業生態價值鏈,他的部分研究成果與研究心得被收錄在了即將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生態釀酒新技術與應用》一書中,該書作者余有貴搜集整理了大量生態釀酒的相關研究成果和實踐案例,并邀請李老師為其書作序,我們在此將該序言全文分享給大家。
仲春時節,閱讀《生態釀酒新技術與應用》書稿,墨香佩籃間恍見時光流轉。二十余年前,我在國際會議上率先提出“生態釀酒”概念時,未曾想到這顆種子能在行業沃土中萌發得如此葳蕤。從生態釀酒技術奠定基礎,至“五三原理”、“五官九覺”、“全P標準”、“模糊勾調”等發明創新,再至《走向生態化經營》、《標準化整合營銷》、《固態發酵》、《操作技術》、《釀務實錄(上、中、下)》等系列著作,共同構筑以“幽雅、舒適、健康”新酒體為導向的全產業生態價值鏈《生態釀酒學》體系,每一步進展都凝聚了我與眾多釀酒同仁的心血與智慧。本書旨在分享心得、交流思想、探討未來,既欣慰于理念的薪火相傳,更深刻領悟到生態釀酒已從技術革新的層面逐步升華為一種文明自信。
本書從原糧種植的生態密碼到酒體設計的數字孿生,從窖池微生態調控到副產物的深度開發,十章節環環相扣,既傳承了“天人共釀”的東方智慧,又注入了智能制造的時代基因。特別是精選的80余個企業案例,猶如鑲嵌在理論經緯線上的明珠,既有五糧液“種釀循環”的生態閉環,又有洋河“零碳車間”的智造實踐,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產業轉化路徑。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生態釀酒的實踐成果,更為行業提供了可借鑒的又一實踐范本。
在“雙碳”戰略深入實施的新階段,本書的價值已超越技術手冊的范疇。它既是釀酒業的又一部生態宣言,亦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啟示錄。書中對釀酒微生態的進一步深度解構,揭示出微生物群落與地域環境的共生法則;對生態釀酒的進一步系統論述,展現了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的范式轉變。作者將信息化管理與生態化經營單列成章節,從李渡酒業“小舵-分舵-總舵”三級生活化場景營銷模式到山西汾酒的生態釀酒全產業鏈追溯技術,洋溢著時代的新氣息,標志著生態釀酒進一步拓展至全生態價值鏈的構建。書稿里字里行間閃動著傳承與創新的光芒,從湘窖酒業循環利用黃水預處理稻殼,到李渡酒業新基地成功復活古窖功能菌,這些鮮活的實踐案例正是生態釀酒理念的最佳詮釋。書中對智能感官評價、風味定向調控等前沿技術的剖析,既保持了學術嚴謹,又凸顯了產業應用的務實品格。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編纂特色,使本書既可作為高校教材,又能成為企業技改的參考書。
掩卷沉思,生態釀酒的演進恰似一壇老酒的陳化:需要時間的沉淀,更需要智慧的勾調。從二十余年前的理念破土與《走向生態經營》面世,至2016年《生態釀酒新技術》問世,直至當下《生態釀酒新技術與應用》的出版,白酒人用匠心續寫著這曲綠色交響。此刻,特別感謝余有貴教授及其團隊,他們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將散落業界的珍珠串成璀璨的項鏈,讓生態釀酒進一步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成熟樣本。《齊民要術》有云:“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當白酒行業立足于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藥食(酒)同源的文化基因決定了二者標準體系的同源性,中國白酒標準的升級應立足文化自信。由于藥品標準體系的國際認知,酒業標準體系向藥品標準體系靠齊,從根源上破解白酒國際化中的標準壁壘與認知鴻溝。通過激活酒藥同源的文化密碼構建國際化標準框架,是突破白酒出口瓶頸的戰略捷徑選擇。盼望著更多釀酒人在閱讀此書中觸發靈感,在實踐中創新突破,共同譜寫中國白酒綠色生態發展的新篇章。讓我們以生態之名,釀時間佳釀,讓這杯承載著東方智慧的美酒,香飄寰宇,澤被后世。
李家民
乙巳年仲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