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報”
近日,走進子洲縣中歐國際鄉村振興產業園的黃芪大棚,一株株黃芪幼苗整齊排列,翠綠的葉片在恒溫恒濕環境中舒展生長,粗壯的淡黃色根系半埋于疏松的沙質土壤中。位于大棚上方的LED屏實時顯示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以及土壤中的元素含量等信息,農技人員穿梭其間,通過手機有條不紊地進行灌溉、施肥等操作。這是子洲開展全省首次黃芪在大棚育苗的場景。
工作人員檢查黃芪幼苗生長情況。姬洲僕 攝
今年,該縣在破解黃芪育苗難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為黃芪產業乃至傳統中藥材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供了新路徑、注入了新活力。“以前育苗‘靠天吃飯’,現在有了大棚,種苗生長更穩定,工作也變簡單了。”子洲縣種子與中藥材推廣中心技術員王德正說。
作為全省首個黃芪育苗大棚,配備了智慧化溫控系統、精準灌溉設備和土壤監測設備,對棚內外22項環境指標實時監測,為栽培管理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農技人員通過手機可以實現調溫、調濕、調光、水肥一體化等多項作業,實現黃芪育苗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大棚中藥材育苗基質調配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我們將各種基質原料按照科學比例充分混合,確保養分分布均勻,調配出適配中藥育苗的基質,良好的基質能為幼苗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促進根系發育和植株健康。”王德正說。
與傳統露天育苗相比,黃芪大棚育苗的成活率從60%提升至90%,育苗周期也從6個月縮短至4個月。據農技人員估算,一個大棚預計出苗7萬株,收入4萬元左右。此外,大棚育苗還能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降低農藥使用量,進一步提升黃芪的品質和安全性。
資料圖
近年來,黃芪逐漸成為子洲強縣富民的主導產業之一。然而,傳統種植模式種苗成活率低、生長周期長,嚴重制約了黃芪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智慧化大棚育苗技術的使用,不僅能夠提高黃芪產量和質量,還能有效緩解土地資源緊張問題。大棚種植不受季節限制,可實現全年生產,為中藥材市場的穩定供應提供了保障。
記者 姬洲僕 張泰毓
編輯 葉蕊 校對 劉雅嬌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