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最新報告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達到6320萬臺,聯想以24.1%的份額穩坐頭把交椅,而華為、小米連前五榜單的門框都沒摸著,淪為“other”。這份數據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藏玄機:聯想的份額比第二名惠普(20.2%)多出整整3.9個百分點,相當于多賣了246萬臺電腦,這個差距足夠填滿三個鳥巢體育場。
而華為、小米的缺席則暴露出殘酷現實,盡管兩家企業在國內電商平臺月銷輕松破10萬臺,但放到全球市場連個水花都濺不起來。IDC數據顯示,華為PC全球份額不足1.5%,小米更是低于0.8%,連被單獨統計的資格都沒有。就像班級排名表上,學霸的名字加粗置頂,后排學生只能擠在“其他”欄里。
一、聯想憑什么能成為全球第一?
國內網友提起聯想總愛調侃“美帝良心想”,但這份偏見擋不住真金白銀的銷量。拆解聯想的全球版圖,會發現三招“殺手锏”:
1. 供應鏈的“八爪魚模式”
在合肥聯寶科技的工廠里,每天有10萬臺電腦走下產線。這里的生產線能同時組裝輕薄本、游戲本、工作站等38種機型,接到緊急訂單時,8小時內就能切換產品型號。這種“變形金剛”式的生產能力,讓聯想在巴西政府突擊采購教育本、中東土豪突然加單高端機時總能笑到最后。
2. 海外渠道的“毛細血管”
走進埃及開羅的電腦賣場,聯想專柜永遠占據入口黃金位置;在墨西哥城街頭,聯想維修點的密度堪比便利店。這種深耕二十年的渠道網絡,連惠普都自嘆不如。尤其是在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聯想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策略,把電腦賣到了連柏油路都沒修通的山村。反觀華為,歐洲市場受政治因素影響舉步維艱,小米在印度又遭遇關稅狙擊,全球化布局顯得支離破碎。
3. 價格區間的“全壘打”
從199美元的Chromebook到5999美元的ThinkPad X1 Fold,聯想的產品線覆蓋所有消費層級。這種“通吃”策略在發展中國家尤其奏效:印度大學生買臺ideapad就能上網課,南非小企業主用ThinkCentre就能開公司。而華為、小米至今仍困在4000-8000元的中高端區間,在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的國家,這價格足夠勸退九成消費者。
二、華為、小米的困境
華為小米沒能進入全球PC前五,這不是他們不夠優秀。反之,在國內口碑和認可度方面,華為、小米可能還在聯想之上。只不過有時候口碑和認可度只是占據“人和”,并不是決定銷量的唯一因素。最直觀的是華為、小米錯失了天時地利了。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 錯過黃金窗口期
華為2016年推出首款MateBook時,全球PC市場正經歷連續8年下滑,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夕陽產業。誰料疫情催生的遠程辦公潮讓行業起死回生,2020-2022年全球出貨量暴漲34%。可惜華為彼時正被芯片斷供掐住喉嚨,眼睜睜看著聯想吃下疫情紅利。等2023年恢復元氣,市場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
2. 全球化的“玻璃天花板”
小米在印度賣手機能沖上銷量冠軍,賣電腦卻連前五都擠不進。根本原因在于,PC市場被微軟、英特爾、渠道商組成的“鐵三角”牢牢把控。聯想能拿到比小米低15%的Windows系統授權費,采購英特爾芯片時議價權也更強。華為更慘,在海外市場連預裝Windows都受限制,只能靠Linux系統硬闖,結果普通消費者根本不買賬。
三、寫在最后
看著聯想穩坐釣魚臺,華為、小米的粉絲難免意難平。但PC行業的游戲規則從來不是“大力出奇跡”,而是供應鏈、渠道、生態的馬拉松長跑。聯想用30年時間織就的全球網絡,不是靠幾款驚艷產品就能輕易撼動。
不過變數依然存在,隨著Arm架構芯片崛起、云電腦技術成熟,華為的鴻蒙+昇騰組合、小米的IoT生態或許能另辟蹊徑。只是這條路需要時間沉淀——就像聯想當年吞并IBM PC業務時,也沒想到自己能坐上全球王座。PC市場的下一幕好戲,或許就在這些“遺憾者”的臥薪嘗膽中醞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