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1日訊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持續攀升,“停車難”正成為城市治理中一道亟待破解的民生課題。濟南市天橋區創新建“1635+”停車治理模式,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六方協同為紐帶,通過三步精準施策和五步閉環管理,在老舊小區、醫院、學校等停車矛盾突出區域,織就了一張智慧化、專業化、群眾化的停車治理網絡。
走進天橋區南村街道,智能道閘有序起落,車位標線清晰規范,曾經的亂停亂放場景已蛻變為停車新秩序。天橋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執法大隊副大隊長張希夏介紹,該模式以“1個核心引領、6方聯動協同、3個到位保障、5步工作推進、持續創新拓展”為框架,構建起黨建統領、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治理共同體。“拆除私搭亂建釋放6000余平方米空間,車位從360個躍增至780個,通過精細化政策調配,日均服務車輛突破千輛。”工人新村南村街道工作人員朱浩然用數據詮釋治理成效。
智慧化改造讓停車管理煥發新效能。街道引入智慧停車管理平臺,整合零散車位資源,清除長期霸占的“僵尸車位”,居民通過“泉易泊”小程序即可實時查詢車位動態。“現在車輛各得其所,環境秩序煥然一新,住著舒心多了。”居民呂濤的質樸話語道出群眾獲得感。該模式更向醫療教育配套領域延伸:山大二院周邊新增300余個停車位,匯才學校啟用智慧接送系統,有效紓解了重點區域停車壓力。
“天橋區將持續深化‘錯時停車’‘共享停車’等創新機制,讓車位資源流動起來。”天橋區城管局局長趙立卿表示,他們將構建“三區三圈”停車治理矩陣,運用大數據分析優化資源配置,持續釋放“1635+”模式的治理效能,讓群眾在停車這件“關鍵小事”中觸摸城市治理的溫度與智慧。
閃電新聞記者 張風碩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