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醫生的天塌了。
苦背醫書近十年,差點沒干過AI,飯碗都快被砸了。
怎么回事呢?
最近,一名醫學博主“孤芳自賞”發的帖子登上了熱搜。
博主表示,病人在他那看病診斷后,又用DeepSeek查了一遍,覺得博主的治療方案有問題。
博主看病人居然拿剛誕生的AI挑戰自己苦讀數年的經驗,氣得又查了遍醫學指南,準備拿權威知識說服病人,結果狠狠被打臉。
原來,醫學指南更新了,DeepSeek給出的方案是對的。
十年寒窗干不過AI天賦異稟,醫學生的心都快涼了。
“孤芳自賞”的遭遇還不是個例,在網上,有不少網友分享了相似經歷。
一位網友說:“昨天出門診,給患者解釋完了。他給我看DeepSeek查的結果,和我說的一樣,患者夸我專業負責?!?/strong>
網友只能苦哈哈地自嘲:“感覺離下崗的時間不遠了?!?/p>
還有醫生遭遇患者拿DeepSeek的診斷方案,直接找他開藥的情況,關鍵是DeepSeek給出的處方是靠譜的。
這和幾年前拿某度尋醫問藥的現象有什么兩樣?
區別只在于某度看病,被吐槽是“癌癥起步”,而AI看病讓人直呼“神醫”,準確度高得讓不少醫生自嘲“坐等下崗”。
連專業度這么高的醫生都有了職業危機,更別說那些可替代性更強的工作了。
自打年一過完,小某書上到處是網友吐槽因為AI被裁員的帖子。
某游戲美術外包公司的技術總監透露,在近一個月,其所在公司已經裁掉了一半的原畫師:
“原畫師利用Al完成方案,工作效率至少能提升50%以上?!?/strong>
某公司大幅度裁員,只留下能用AI的小部分員工;
這群因為AI失業的人,自嘲是DeepSeek第一批“受害者”。
但再多的苦水,也不能淹沒時代的車輪,AI對職場人的沖擊已是不爭的事實。
導演陸川讓AI幫他做一張電影畫報,只用15秒,就出來一張比專業海報公司做一個月還強大的成品。
去年還信誓旦旦地放話“AI寫的能有靈魂嗎”的資深文案,被狠狠碾壓。
AI主持人播新聞,形象逼真,能做到零失誤。
AI主播直播帶貨,可以不知疲倦24小時直播。
線上客服,更是早就被AI替代。
有數據顯示,熟練的真人電話銷售每天最多能撥打300~500個電話,而換了機器人,一天隨便打5000多個。
前幾天還看到一則新聞:DeepSeek公務員上崗。
深圳市福田區,上線了70名政務AI“數智員工”,它們效率奇高,不僅干活快,還錯得少,懂得多。
只要喂給它文字材料,二三十秒就能生成一個PPT;
只要幾秒鐘,筆錄可以秒變文字初稿;
公文處理的錯誤率能控制在5%以內;
這些AI公務員可以適應240個場景,關鍵是它們不用領薪水,還不會摸魚混日子。
林林總總的事實,都在向我們展示,AI智能時代已經不是“站在門外的狼”,這次狼真的來了。
連公認的鐵飯碗都能被挑戰,我們真的是AI的敵手嗎?要怎樣才能抵擋AI的沖擊,保住手中的飯碗?
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
技術更新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人工智能到底能發展到何種程度,這是我們所無法預測的。
AI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會產生何等深遠的影響,還要等時間來作出回答。
我想說的是,當下處在人工智能沖擊中的我們,應該如何自處?
我有兩點體會,想與大家共享。
第一,別與AI為敵。
當AI來勢洶洶,觸達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不少人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心生抵觸。
但換個角度來想,新的事物往往帶來新的機遇。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蒸汽機取代了人力,紡織工人看著眼前轉個不停的機器,內心惶惶不安。
他們甚至深夜潛入雇主的工廠打砸機器,以此來表示對新技術的抗拒。
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機器的出現大大提升了生產力,很多人從吃不飽飯,到基本能溫飽。
并且技術革命也帶來了新的的工作機會。
同樣,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取代一些崗位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就業方向。
就像紡織工人無法阻止蒸汽機的出現,我們也無法阻止人工智能的發展。
反正對于AI,咱看又看不懂,卷又卷不過,那還不如學會與它和諧共處。
再者說,AI真的能替代人類嗎?
每次說到人工智能代替人類,網上總有人玩梗,說AI替代不了會計,因為它不會坐牢。
這話雖然是玩笑話,但也不無道理。
就像前文說的AI公務員,每個數智員工都得有自己的“監護人”,因為AI辦業務出錯了,就得要由監護人來負責。
同理,AI也不能代替醫生下處方,因為患者如果真的按照AI開的處方去吃藥,吃出問題來了誰來負責呢?
所以說,AI并不能替代人類本身,人工智能“機器換人”實質上是替代大家完成重復性勞動時間,為我們節省時間,讓我們能去做更有創造性的工作。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學會如何利用AI當工具,來提升自己的生產力。
第二、不要過度迷信AI。
為什么這么說呢?
年后DeepSeek的爆發,讓大家產生一種AI已經“成精”的錯覺。
算命、看病、寫文案、做PPT……就連買彩票都習慣找DeepSeek選號碼,AI簡直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但是最近有人發現,AI也不是那么“神”,因為它會胡說八道。
博主河森堡讓ChatGPT介紹下青銅利簋,結果它開始一本正經地胡扯。
問它是哪里看來的知識,它又給出一堆文獻,看起來煞有介事,其實連文獻的作者都標錯了。
還有廣東高校某教授,想通過DeepSeek查詢一篇文獻的信息,結果核實后發現,DeepSeek提供的作者是假的,年份是錯的,出版社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還有網友表示,自己用DeepSeek寫文章,舉了4個例子,里面有3個查不到出處,最后發現是它自己編的。
想想真是頭皮發麻,難道AI已經進化到學會欺騙人類了?
并不是,AI之所以會“撒謊”,都是因為“AI幻覺”。
AI并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一定會給出絕對準確的答案。
它博覽群書,擁有海量的知識庫,但它并沒有真正的理解消化這些知識。
而且它也不會甄別內容的真假,互聯網上有什么內容,它拿來就用。
當用戶提出問題時,它會通過找到文字之間的統計關系和模式來“預測”下一個最合適的詞,而這些詞之間不一定有邏輯。
只是AI 是根據之前學到的大量例子,來猜測接下來最有可能出現的詞。
一旦開始有一個詞出現偏差,后面的錯誤內容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導致的結果就是,AI給出的答案,看似非常連貫,但不一定“保真”。
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讓DeepSeek寫一篇《史記·詹國樞列傳》。
這個問題在數據庫里沒有現成的答案,于是DeepSeek就根據已有的內容推理,給出創造性的答案。
最后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瞎編”,不僅亂編他的出生地,連他母親的姓氏都是亂寫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期內,“AI幻覺”難以被完全消除。
這就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挑戰,需要我們擦亮雙眼,去辨別信息的真偽。
還要提升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迷信AI的萬能,要學會多方交叉驗證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必修課題,就是學會怎樣才能不上AI的當。
話又說回來了,AI有缺陷,也并不是壞事,至少可以給人類一點安慰。
你想,就連科技感滿滿的AI都不完美,怎么能苛求肉體凡胎的人類十全十美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