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B站頂流UP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因一則關于網約車司機好評的爭議言論沖上熱搜。一句“抱歉我不想打”,讓這位曾以謙遜形象對話蘋果CEO庫克、被央視點贊的“科技新星”,陷入“傲慢而不自知”的輿論漩渦。網友犀利對比其面對普通司機與行業巨擘的態度差異,撕開了公眾人物在不同社交場景下的“雙面性”爭議。
事件始末:從“真誠宣言”到“人設崩塌”
4月11日晚,何同學在社交媒體分享個人經歷稱,過去面對網約車司機的好評請求會口頭敷衍,如今則選擇直接拒絕,理由是“鍛煉真誠和勇氣”以克服討好型人格。他補充道:“除非服務真的很好到我想打好評的程度,否則我會直接說‘抱歉我不想打’。”此言論迅速引發兩極爭議。
支持者認為其“敢于說不”是自我突破的表現,但更多網友質疑其“傲慢”:“用底層服務者的困境來‘鍛煉勇氣’,本質是權力不對等的欺凌”“若真想挑戰討好型人格,何不對庫克也說‘不’?”更有網友翻出其此前多次在視頻中呼吁粉絲“一鍵三連”(點贊、收藏、關注),諷刺其“嚴以待人,寬以律己”。
對比懸殊:庫克面前的“謙遜少年”VS司機眼中的“冷漠乘客”
與庫克的三次“高光時刻”
何同學與庫克的互動歷來是其“優質青年”人設的核心支撐:
2021年:22歲的他以學生身份線上采訪庫克,全程英文流暢、態度謙遜,被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轉發點贊。
2023年:受邀赴美參加蘋果發布會,與庫克面對面探討創新,被媒體稱為“Z世代科技代言人”。
2025年:杭州西湖畔與庫克共品下午茶,展示自制記憶金屬工藝品,獲庫克連聲稱贊“太棒了!”。
這些場景中,何同學始終以“求知若渴”“彬彬有禮”的形象示人,與此次事件中的“冷硬拒絕”形成強烈反差。
人設危機:從“科技寵兒”到“傲慢符號”
崛起神話與輿論反噬
何同學的成名之路堪稱“爽文模板”:
2019年:憑借《5G有多快?》視頻爆紅,播放量破億,被央視報道;
2021年:采訪庫克、助推樂歌股價暴漲6億,被譽為“中國Z世代創新代表”;
2023年:入選B站百大UP主,成立個人工作室,商業價值持續攀升。
然而,伴隨流量膨脹,爭議接踵而至:
2024年:視頻《36萬行備忘錄動畫》被指抄襲,多次道歉仍難平息質疑;
2025年:此次“好評拒絕”事件進一步消解公眾好感,評論區涌現“跌落神壇”的嘆息。
公眾期待與形象管理的悖論
何同學的困境折射出公眾對“優質偶像”的復雜期待:
專業性與真實性的平衡:網友既要求其保持科技內容的專業深度,又渴望其展現“真實人格”,但二者一旦沖突,極易引發人設崩塌;
道德完美主義的陷阱:從“抄襲風波”到“雙標爭議”,公眾對其道德瑕疵的容忍度遠低于普通網紅,反映出對“榜樣型”人物的嚴苛審視。
行業反思:流量時代的“真誠”困境
“表演型真誠”的破產
何同學事件暴露了自媒體行業“人設塑造”的脆弱性。其團隊長期打造的“真誠理工男”形象,因一次“過于真實”的發言遭遇反噬,恰恰說明:
流量邏輯的異化:當“真誠”成為吸粉工具,其本質已淪為精心設計的表演,一旦與公眾認知錯位,信任即刻瓦解;
共情能力的缺失:科技博主往往擅長理性分析,卻疏于體察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壓力,此次“好評爭議”正是此類隔閡的爆發。
Z世代網紅的轉型陣痛
作為“Z世代頂流”,何同學的起伏為同行敲響警鐘:
內容與人格的同步進化:粉絲增長需匹配情商與價值觀的成熟,否則“少年感”將淪為“幼稚病”;
社會責任感的覺醒:頂級網紅的話語權伴隨社會責任,需謹慎權衡個人表達與公共利益。
何同學的“翻車”,與其說是個人失誤,不如說是流量時代集體焦慮的投射。當網友質問“面對庫克的他為何不是這副嘴臉”時,真正拷問的是所有公眾人物:能否在不同權力關系中保持一致的真誠與善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