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之后,《十月》雜志2023年第5期刊發了楊曉升的中篇小說《恍然如夢》。
楊文與龔文在核心情節、細節描寫、情感表達層面的高度重合,符合“實質性相似”特征。
前文回顧:史鐵生《我與地壇》編造情節?
《北京文學》原社長兼主編楊曉升涉嫌抄襲的爭議,已經在圈內傳了好長時間了,但我剛才在微博檢索了一下,竟然全無半點消息。
這事有點蹊蹺啊。
先給大家介紹下事件經過:
2021年第12期《北京文學》上,刊發了作家龔玉的紀實文學作品《當你老了——我陪老伴的求醫經歷》。
兩篇文章主人公的一些基本設定類似,更離奇的是,《恍然如夢》中主人公患病就醫的過程,和龔玉的紀實文學存在大段大段的雷同。
據說龔玉發表《當你老了——我陪老伴的求醫經歷》時,楊曉升尚是《北京文學》社長兼主編,即將退休。楊曉升現在的身份是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目前楊曉升本人和《十月》雜志均未對此進行回應。
1
作家李彤是龔玉北大中文系同學,他半個月前撰文,逐一對比了楊曉升小說與龔玉紀實文學的雷同之處。譬如:
1
龔文:那是傍晚時分,我在廚房忙活完,大聲招呼正在看電視的老伴吃飯。忽聽一聲悶響,趕緊走到客廳,只見他已跌倒在地。我腰椎間盤突出嚴重,勉力攙扶起他,他卻已經不能走路了。當晚沒覺得有什么大事,以為不過是扭了筋,貼塊膏藥就好。但到第三天,他仍然說疼痛難忍,于是就打了120送醫院。
楊文:那天是傍晚時分,孫冬梅在廚房忙活完,大聲招呼正在看電視的老伴孫耀宗吃飯。忽聽一聲悶響,她趕緊走到客廳,只見老伴不知怎么的已跌倒在地。孫冬梅本就腰椎間盤突出嚴重,她咬緊牙關勉強攙扶起他,他卻已經不能走路了。當晚沒覺得有什么大事,以為不過是扭了筋,貼塊膏藥就好。但到了第三天,孫耀宗仍然說疼痛難忍,于是打了120急救送到附近醫院。
2
龔文:到醫院拍片,竟然是右股骨脛骨折!一位年輕的骨科男醫生介紹了病情:這是老年人骨質疏松的常見病。建議做手術:骨股脛置換。但他把風險說得很嚇人:這么大年紀了,手術時“全麻”,也許人就會“過去了”。他的費用報價也很高:十一二萬元,全部自費。
……征詢老伴意見后,我們選擇了保守治療。
楊文:醫生開了單拍了片,結果竟然是右股骨脛骨骨折!一位年輕的骨科男醫生介紹了病情:這是老年人骨質疏松的常見病。建議做手術:骨股脛置換。但他把風險說得很嚇人:這么大年紀了,手術時全麻,也許人就會“過去了”。由于該醫院是民營醫院,還未納入北京醫保,手術的費用報價也很高:十一二萬元,全部自費。孫冬梅征詢老伴意見,經協商他們選擇了保守治療。
3
龔文:小張的方式是,用塑料袋——她們稱之為尿袋,其實就是PE食品保鮮袋,38cm×25cm×200cm的最為合手?!灰娝合乱恢淮甸_后,在一邊袋口繞指卷一卷,打上個結(袋口不能留太大,否則易脫落),套在男性生殖器上,再在另一邊繞指一卷,然后互相打個結,就完事了。什么時候袋里有尿了,就拿去扔了。倒是省事,也省錢。但也因此,她們不給病人穿褲子,上衣大多也是反穿著,這使體虛怕冷的病人極易受寒。而長期系塑料袋,因不透氣,病人容易泌尿系統感染,所以負責任的醫生是不允許的,但護工們一般置之不理。
我望著同一病房、一溜兒并排躺著的老男人們,想到他們極沒有尊嚴的處境,不知說什么是好。想到自己老到不能動彈之日,還不知別人將怎樣來對待我,就感到老至不能自理時的恐懼。
楊文:……用了據說是她們護工中通用的辦法:用塑料袋——她們稱之為尿袋,其實就是PE食品保鮮袋,38cm×25cm×200cm的最為合手。只見姓孫的女護工撕下一只,吹開袋口,在袋口一邊繞指卷一卷,打上個結,留了一個大小適中的入口,套在男性生殖器上,再在袋口另一邊繞指一卷,然后互相打個結,就算接尿袋了。什么時候袋里有尿了,就拿去扔了。這辦法倒是省事,也省錢。但也因此,她們一般都不給病人穿褲子,上衣大多也是反穿著,這使體虛怕冷的病人極易受寒。而長時間將塑料袋系在生殖器上,因不透氣,病人泌尿系統容易感染,所以負責任的醫生是不允許的,但護工們一般置之不理……
她望著同一病房、一溜兒并排躺著的老男人們,目睹他們一個個早已尊嚴掃地、任由護工們隨意擺布的處境,不知如何是好。聯想到自己將來老到不能動彈之日,還不知別人將怎樣來對待自己呢,孫冬梅有些不寒而栗,內心不由掠過一陣恐懼。
類似的雷同段落,李彤羅列了9處。他并且說:
如果是“取材于”,必須事先取得原作者的授權;如果是借鑒,應該事后向偶像致敬感謝;如果是引用,則應遵守學術規范,注明出處,成為被引用者的榮譽。
但是在中篇小說《恍然如夢》和紀實文學《當你老了》之間,在小說作者楊曉升(且亦為《北京文學》主編)和紀實作者龔玉之間,顯然以上這些都沒有。龔玉是最近(2025年4月)因一個偶然的機會,才得知有一部類似的作品,看到后大感意外,更驚嘆作者并非陌生人。
你覺得這構成抄襲嗎?
2
根據對比,楊曉升小說中關于主人公陪護患病丈夫的具體醫療場景(如骨折診斷、手術風險描述、護工使用尿袋的操作細節等)與龔玉原文的時間順序、語言表述、情感描寫幾乎完全一致。
龔玉的紀實文學基于個人真實經歷,具有獨特性與私密性;而楊曉升的小說雖標注為虛構,但關鍵情節的具體細節(如醫療流程、對話內容)與龔文高度重疊,超出了“公共領域經驗”的范疇。法律上,若獨創性表達被直接挪用,即使體裁不同(紀實vs小說),仍可能構成侵權。
楊曉升作為《北京文學》原主編,直接處理過龔玉的投稿,存在接觸原作的客觀條件。此外,楊文發表晚于龔文近兩年,且未標明任何引用或改編授權,進一步引發“利用職務便利剽竊”的質疑。
根據《著作權法》,判斷抄襲需滿足“接觸+實質性相似”原則。楊文與龔文在核心情節、細節描寫、情感表達層面的高度重合,符合“實質性相似”特征。盡管法律未規定具體相似比例,但關鍵段落(如第二節80%內容雷同),比較能說明問題。
主編作為期刊“守門人”,若利用職權將作者投稿內容改編為個人作品,違背了出版倫理。此事件暴露了權力尋租風險,即普通作者可能因缺乏話語權而難以維權。
《北京文學》與《十月》均為權威期刊,涉事主編的學術聲譽受損可能引發公眾對文學評審機制的質疑。
《十月》雜志需對涉事作品的發表流程進行說明,若確認抄襲,應撤回小說并公開致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