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戲劇節。
與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并稱為世界三大戲劇節,同時也是德語區一年一度最重要、規模最大的戲劇節。
每年,評審團都會從德語地區多達600多部演出作品中選出10部杰出作品(The 10 Remarkable Productions)在戲劇節期間演出。
自從柏林戲劇節成立以來,這十部作品一直是藝術節的核心,也是觀眾最期待和關注的部分。
2025年柏林戲劇節將于5月2日-18日舉行,德國時間4月17日下午2點開票。
我仔細做了十佳劇目的功課,主題還是聚焦于反戰、移民問題、身份認同、人工智能這些很歐洲政治正確的話題,稍許有點沒有新意。
從預告片來看,影像運用還是大勢,除了一部VR互動劇之外,形式上應該沒有大的創新。
憑個人喜好排了序,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參考。
演出具體信息可在官網 berlinerfestspiele.de 搜索。
01 Kontakthof – Echoes of ’78
演出時長2h(含1個中場)
德語、英語演出(無字幕)
在創作《Kontakthof》這部其生涯代表作時,皮娜·鮑什曾與其中一位比她年長很多的舞者想象過,這部作品多年以后會是什么樣子。
作為原作的8位舞者之一,《Echoes of ’78》的導演Meryl抓住了這個想法,與其他幾位當年的同事進行對話與重新演繹。
不是為了致敬經典,而是誠實地呈現衰老的身體帶來的表演上的折損,以及由時間交錯而產生的過去與現在之間復雜而神奇的對話。
當人類試圖接觸彼此時,我們究竟在觸碰什么?這是原作當年想要追問的核心,或許也能在如今的這部作品中找到答案。
好消息是制作方中驚現上海國際藝術節,我盲猜會來國內演出!
02 Bernarda Alba’s Haus
演出時長2h(無中場休息)
德語演出,配英語字幕
改編自西班牙劇作家洛爾迦的1936年的劇本《貝納爾達·阿爾瓦之家》,中文版收錄于《血的婚禮》一書中,有需要的可以提前做功課。
在丈夫死后,Bernarda根據傳統需守寡8年,連帶她的5個女兒一起禁足在家。舞臺設計是房子的切面,兩層房間整齊排列,像是監獄。整場演出沒有男性角色,也沒有一句臺詞提到男性,但所有人都被無形的父權制鐵網籠罩著。
導演Katie Mitchell以實時影像的運用聞名當代劇場,將經典文本置于現代語境,關注女性生存困境,以女性視角重構歷史,其作品《朱莉小姐》作為2014年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劇目在國內上演,《影子(歐律狄刻說)》則是2017年烏鎮戲劇節的閉幕大戲。
但是!從預告片來看,這部戲似乎沒有用到實時影像。不知道去實時影像化的Katie Mitchell會是什么風格,好奇。與此同時舞美將場景切割為幾個小房間,如果沒有實時影像的話,可能觀劇體驗不是很友好。
03 SANCTA
演出時長2h45min(無中場休息)
德語+英語演出,配英語+德語字幕
改編自Paul Hindemith的短歌劇作品《Sancta Susanna》。
修女在舞臺上表演完原作后,原本作品中的西斯廷教堂變成了一堵巨石墻,神變為機器人,歌劇變為搖滾音樂劇,由此展開修女的性覺醒經歷,以及教堂父權制的解構。
在預告片里,我們能看到各種荒誕獵奇的橋段設計,比如露點修女玩輪滑,演員紛紛爬大墻(再變成十字架上的耶穌),一裸男從教堂鐘里倒掛下來……視覺刺激加音樂沖擊,感覺很帶勁。
再去搜導演Florentina Holzinger的資料,發現她著重探索舞蹈背后對女性身體作為景觀,以及對身體規訓的真義,通過肉體恐怖、血色幽默的手法、殘酷的意象、大膽的身體藝術來叩問美、女性以及好品味的定義,可以說,“不適感”是她作品的核心。
哇哦~感覺會看到一部非常Florentina Holzinger風格的作品呢。
04 Die Gewehre der Frau Carrar / Würgendes Blei
演出時長1h35min(無中場休息)
德語演出,配英語字幕
改編自布萊希特劇作《卡拉爾大娘的槍》,中文版收錄于《布萊希特戲劇選》一書中(已絕版)。
布萊希特版于1937年由德國難民在巴黎首演,講述的是西班牙內戰期間一位母親從逃避到持槍反抗的過程,很明顯的反戰主題。
柏林戲劇節版本的導演Luise Voigt將故事背景置于20世紀30年代,并把另一部作品《Würgendes Blei》(故事聚焦于參戰者的具體命運)作為前者的對照組,兩部作品相互映照,叩問在暴力侵襲面前保持中立的可能性。
布萊希特說過《卡拉爾大娘的槍》很適合與紀錄片對照觀看,他的意圖不言而喻,劇本即是現實。但Luise似乎是用另一個故事對原作進行續寫,反抗是否就是正確的選擇?
導演的資料很少,無法推斷其作品風格,那就讓我們留到現場去感受吧。
05 Blutbuch
演出時長2h(無中場休息)
德語演出,配英語字幕
改編自Kim de l’Horizon 2022年出版的自傳體同名小說,直譯為《血書》。
作者以其非二元身份的視角回溯母親和祖母的過去,探尋她們保持沉默以及身份認同和身體性的出口。從家庭史到人類共同的創傷,從非二元敘事到對社會標準化約束的反抗。
從預告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導演Jan Friedrich通過大量流行文化元素、實時影像的運用、夸張而性別模糊的角色妝造,營造了一個又童話又荒誕的色彩繽紛的世界。
查資料的時候發現,演員某些場次的造型與原著作者Kim獲得德國圖書獎那天穿的是一樣的,同款藍色網紗打底+淺綠抹胸+墨綠閃片長裙,細節到紅色指甲油都復刻了。
06 Unser Deutschlandm?rchen
演出時長2h(無中場休息)
德語演出,配英語字幕
同樣改編自作者Din?er Gü?yeter 2022年出版的自傳體同名小說(一些驚人巧合)。
土耳其移民工人母親與藝術家兒子之間的復雜關系,包括了移民問題、代際沖突、身份認同等。沉重的問題,但用一種音樂劇濃度很高的方式呈現。
說實話,看到這部戲內容簡介里依然是身份認同、移民這些詞的時候,是有點厭倦的。
現場樂隊呈現的質感溫情、流行,但在形式上應該不會有很驚喜的部分,可能是好好講了一個故事。
07 [EOL]. End of Life
演出時長90min(無中場休息)
英文演出,英文指示
可能是本屆柏林戲劇節在形式上最特別的一部戲。
每天演出7小時,佩戴VR設備進入9.6㎡的空間,在那里你是元宇宙1.0版本的決定者,你要決定留下哪些數字遺產,哪些則會被當做垃圾遺棄。
VR游戲已不特別,但VR融入戲劇還是稀少。好奇在VR語境下,戲劇和游戲的區別該如何界定,傳統對于戲劇的定義——表演和觀看構成戲劇關系——是否還成立。
當然或許你還可以在劇中思考人類與世界的關系,人工智能與虛擬世界的發展等議題。
08 Die Maschine oder: 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演出時長90min(無中場休息)
德語演出,配英語字幕
是臺詞密度極高,語速極快的德國戲!。
1968年法國作家Georges Perec以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Wandrers Nachtlied)為基礎創作了廣播劇《機器》(Die Maschine)。
Georges Perec作為烏力波(Oulipo)(或譯做“潛在文學工廠”)國際寫作團體的一員,喜歡將音節、詞匯、句子進行各種拆分重組。
而這部戲的導演Anita Vulesica將這一基于當時計算機運作原理設想的語言實驗,移植到一個偽未來主義的舞臺場景中。
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四名演員如四個不同音階的音符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像機器人一般無情緒但節奏精確地演繹臺詞。通過詩歌地解構和重建,探究人工智能與語言之美的關系。
09 Double Serpent
演出時長2h15min(無中場休息)
德語演出,配英語字幕
故事講述的是親密關系中的暴力壓迫與權力關系。
表演中沒有真的展現暴力,但暴力無處不在,用僵硬的肢體,不明意象的微笑、燈光音效等營造恐怖氛圍,和《Bernarda Alba’s Haus》中無處不在的父權制異曲同工。綠光一打,超現實驚悚片的味兒就有了。加上蛇的意象,性與暴力的沖擊令人毛骨悚然。
看預告片其實就能感受到平靜下被壓迫的恐懼,很好地展現了其戲劇風格,也很好地把我排除在外了。
10 ja nichts ist ok
演出時長70min(無中場休息)
德語演出,配英語字幕
獨角戲,主創之一Pollesch于去年不幸離世。
內容從全球政治緊張、多重災害到個人問題。
評審團推薦語里寫道:一種過度反思的厭世情緒,向著荒誕的邊界蔓延。真的,我光看這十部戲的內容簡介,也有點過度反思的疲憊感了,何況獨角戲有多催眠!
那就讓我們在柏林的劇場相見吧!
編輯整理 | A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