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晚間,滴滴宣布將追加投入20億元專項資金,聚焦“穩就業促消費”以及助力制造業“走出去”的計劃,表達了積極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挑戰的信心。
這條新聞在當天較晚的時候才發布,不過很快引發了各方熱議。
有幾位朋友找我,問我怎么看待這件事。
我說,在這個非常時期,主流互聯網平臺紛紛出手,推出一系列促消費促發展舉措,進一步將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戰略中來。
這里說的“非常時期”,無需過多解釋。一方面美方無視國際貿易規則,向全球眾多國家加征遠超正常水平的關稅,全球恐慌情緒蔓延。另外一方面,“走出去”是大公司既有戰略,必然要融入到全球化發展的征程中來。
在咱們這邊,無論是阿里巴巴大舉推出面向數字生活行業商家的扶持政策,還是拼多多“不喊口號,只動真格”的1000億扶持,以及盒馬開放三級倉網體系優化供應鏈服務,都是近期互聯網大廠的應對環境變化的新動作。
對于滴滴來說,4月12日晚間宣布的各種動作,“補貼10億,幫助出口重點區域的新增司機群體實現順利過渡”“乘客補貼10億促銷費”以及海外化戰略的“幫助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賣車”“建立1萬個海外充電樁”等,其實都是滴滴一以貫之的策略,只不過近期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加速和升級了。
因此,我們要討論滴滴最新動作,就不能只討論滴滴,而是融合國內外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來看待
01
促就業和促消費
是增長的一體兩面
可能很多人已經注意到了,滴滴追加的20億元專項資金,其實是分兩個部分的。
一個部分是給司機的補貼,也就是“促增收”一端,這是平臺發揮“蓄水池”和“穩定器”的體現。
另外一個部分是給咱們用戶的補貼,也就是“促消費”一端,這是平臺發揮“擴大內需”的體現。
這個舉措很有意思,背后是一個樸素的經濟學原理--拉動消費和促進增收,其實是增長的一體兩面,二者互為對立統一。
也就是說,通過各種服務升級或者補貼,刺激了消費,提升用戶出行頻率,就能給司機端帶來增收。而司機端因為收入條件改善,也能給乘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乘客因為服務的升級,會有更大意愿使用出行服務。如此,形成正向循環。現在滴滴對兩端都補貼了,可以讓這種正循環轉得更穩。
這段時間,各地轟轟烈烈開展的“15%國家補貼”,也是這個道理。通過15%補貼,不僅僅給消費者省下了錢,背后盤活了無數產業鏈以及鏈條上相關的企業,而企業活得好,就能帶動更多社會就業,就業又能帶來新消費,從而形成正向循環。
02
內循環之外
抓住全新的“外循環”機遇
這段時間,國際變化打亂了很多企業的部署。但是,新的機會也隨之而來。
毫不夸張地講,因為國際形勢巨變,現在全球都希望構建一個全新的“外循環”或者“全球新循環”,在這個體系內,各方要在規則之下,找到確定性增長。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用40多年時間,塑造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現在自然承載了更多國際期待。
在此背景下,包括阿里、拼多多、美團以及滴滴等科技企業的一系列舉措既順應了國家的政策導向,也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
去年9月,滴滴在墨西哥宣布,將聯合車企、充電設施企業、金融和保險機構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動到2030年在墨西哥引入10萬輛電動車,助力當地網約車的電動化轉型。而12日晚間官宣的最新動作,除了繼續強調在墨西哥引入10萬輛電動車以外,還特別說明要依托滴滴巴西旗下“99出行”,協同建設1萬個國產公共充電樁。
這是什么意思?簡單來說,滴滴攜手各方,幫助中國新能源企業不僅僅是商品走出去,更是成體系化走出去。我們的汽車,我們的充電站,我們的軟硬件產品,我們的服務體系全面出去,為當地消費者美好生活提供助力,我們自身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增長。
以上這些,動作都不小,但也只是我們看到的一部分。滴滴還要聯合拉美地區包括汽車制造、運輸、保險、充電設施等各環節上的企業以及合作伙伴,進一步探索多種合作的可能。
這兩天,我還看到新聞說滴滴將在巴西重啟外賣業務,已擁有70萬活躍騎手。這也在說明,形勢變化時期危和機并存。近期的這些變化,說不定反而倒逼滴滴加速開展國際業務,大大縮短原本預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就像當年的華為一樣,幾次大危機,反而讓華為突破了一個個卡脖子技術,才擁有了今天的行業地位。
總之,接下來一段時間,中國企業要準備好迎接國際形勢大變動的心理預期,在內循環之外,抓住各方構建全新“外循環”的歷史機遇,在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找到新增機會。
03
破局的本質
增強技術核心競爭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這些年,我們一次次被動應對國際形勢變化,一次次尋求避險式生存,那我們啥時候能掌握主動?
我們有沒有底氣,別管這個危機和那個黑天鵝事件,能夠自己開辟新路,讓別人也跟著我們跑?
以前不敢想,現在我們找到了破局的本質,那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掌握話語權。
舉個例子,比如汽車這個行業,我們跟在西方屁股后面幾十年,一直是追隨者的角色。比亞迪、吉利在燃油車時代就跟著西方背后跑了,追上了嗎?后來,我們通過體系化技術創新,發力新能源汽車,蹚出來一條全新的并且規模不亞于燃油車的賽道,終于實現了自主可控式的產業領跑。
現在,國外其他國家開始重視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也要跟在中國屁股后面跑幾年,也要學習比亞迪、吉利、廣汽、蔚小理、賽力斯這些企業。
這些年,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超越的,不止新能源汽車行業,還包括5G、機器人、自動駕駛等等領域。還有,在AI領域,自從deepseek出現之后,我們也有了國際級的話語權。
回到滴滴。滴滴表面上是一家出行平臺,但本質上也是一家技術公司。這兩天,在宣布20億計劃的同時,滴滴聯合創始人、滴滴自動駕駛CEO張博分享了滴滴自動駕駛技術的部分進展,并且與廣汽埃安合作的首款L4車型也一同亮相。更早之前,在亦莊地區走訪時,我也看到滴滴自動駕駛車隊穿城而過,吸引了市民拍照打卡。
現在,滴滴自動駕駛硬件平臺來到4.0時代。滴滴和廣汽合作的量產車搭載了滴滴自動駕駛全棧自研、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計算平臺虎鯨。這個平臺GPU算力超過2000 TOPS,更是多種技術的集大成者,融合了智駕域、座艙域、通信導航域,集成度大大提高,可以迅速大規模落地應用。
還有滴滴旗下的小桔充電,看似簡單的落地業務,涉及到充電安全、可靠體驗、智能運維、電力調度、智能引擎等技術領域,構建了一整套充電樁智能操作系統。
今年春節期間,我寫了一篇文章《從“新四大發明”到“AI三叉戟”,中國科技創新開始引領全球潮流》,提到中國的科技創新逐步開始到了收獲成果的階段。
我們的科技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個成功的產品背后,都是長期的技術鉆研、經驗積累以及團隊的不懈努力。只有重視這些看不見的積累,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科技創新的本質,也更能明白中國這批科技產品的厚積薄發。
這兩年,在國際上破圈的中國企業,比亞迪、華為、海爾、大疆、宇樹科技等等,無一例外走的都是“研發之王”的路線。就連我上月提到的中等規模的追覓,也是通過數字馬達的研發突破,成為該領域的領先者,引發全球關注。
是時候了,進一步用我們的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進而穿越一個個或坎坷的發展周期,探索我們想要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