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美國商務部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賦予的權力,就對半導體及電子產品加征232關稅征求公眾意見(全文附后)。一起被調查的還有進口藥品。
4月13日,在“”一吻中,我判斷川普政府雖然豁免了對等關稅,但這并非是其對中國的讓步,而是因為早就計劃好了要對該部分商品征收232關稅。幾個小時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對外透露對智能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的關稅豁免只是暫時的,后續還會納入單獨的關稅類別征稅。
川普當天也被記者問詢,回答說我周一會告訴你們。當晚八點半左右,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個帖子,說“目前為止東大對我們的態度最惡劣,上周五并沒有宣布任何關稅豁免情況” “不能再讓東大‘挾持’和‘欺負’我們了”。
本次征求意見通知的核心內容如下:
1、范圍:基本是上周五豁免了對等關稅的部分:
(1)芯片、半導體制造設備,如半導體襯底和裸晶圓、傳統芯片、先進芯片、微電子以及半導體制造設備組件等;
(2) 含有半導體的下游產品,比如構成電子供應鏈的那些產品(蘋果手機、筆記本電腦等)。
2、美國政府希望讓企業、專家、行業組織等都來表達意見、提供數據或建議,幫助政府判斷該不該限制進口、加關稅或出臺新政策。根據《貿易擴展法》,商務部有270天來完成整個調查,然后總統有90天時間采取行動。但本次提交意見的時間窗口很短,只有21天(從4月16日《聯邦公報》發布起算),顯示川普很著急推動這個事。如果商務部加快行動速度的話,232關稅會更早落地。 盧特尼克在采訪的時候說232關稅" could come in the next month or two",這個時間線大概率比較準。
3、商務部希望公眾提供輸入的問題(通俗化了一下):
美國到底有多需要這些芯片和設備?(現在和未來的需求分別是多少?)
美國能自己造多少?在哪些技術節點上有能力?哪些還得靠進口?
國外制造廠(包括封裝、測試等)對美國供應起了多大作用?
美國是不是過度依賴某幾個國家或工廠?集中風險大不大?
外國政府是不是在偷偷補貼自己的企業搞惡性競爭?對我們有啥影響?
有沒有國家在操縱價格、造成產能過剩,壓垮美國制造商?
別人有沒有能力對美國“卡脖子”?比如突然禁止出口芯片或設備?
我們有沒有可能把產能拉回美國?難不難?成本高不高?
現有政策(如關稅)是否有效?有沒有必要加碼?
哪些產品/技術必須用美國設備才能生產?
哪些關鍵設備是國外獨有、美國缺乏競爭力的?
哪些關鍵零部件只有國外能造?
美國人才夠不夠?在哪些領域最缺人?
其他覺得會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因素。
根據232條款,商務部長在與國防部長協商后,可對任何進口商品是否危害美國國家安全展開調查,并在270天內向總統提交報告。若認定威脅存在,總統可在90天內決定應對措施,并在15天內實施,包括但不限于關稅、配額、談判協議等。這一定義下的“國家安全”概念十分廣泛,不僅涵蓋國防需求,還包括關鍵基礎設施、經濟及產業健康等因素。總統據此擁有高度自由裁量權,可針對相關進口施加任何形式的限制措施。
川普對半導體及電子產品正式展開232調查,這些產品被征收232關稅只是時間問題。2018年3月,川普對中國進口鋼鐵和鋁分別加征了25%和10%的232關稅。上月,他再次對中國進口汽車和部分零部件加232關稅25%。232關稅沒有明確的法定最高稅率上限。此前,美國對原產于中國的半導體產品已按301條款征收50%的關稅,假設這次232關稅還是加征25%,再疊加IEEPA下的芬太尼專項關稅20%,實際關稅稅負可能達到125%。
川普上臺前,美國政府很少使用“232條款”,十分有限的使用也主要是為了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限制某類進口,比如上世紀70年代曾用來限制石油進口。川普上任后,把232條款當成了一個貿易工具,用“國家安全”的理由對鋼鐵、鋁等關鍵產品加征關稅或設定配額,算是對這一冷門條款的“非常規重啟”。他認為,大量來自中國等國家的廉價鋼鋁進口導致美國本土產業陷入困境,進而影響到軍工和基礎設施等關鍵領域的供應安全。232措施因此被定位為保護核心產業、維護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這種做法突破了傳統貿易手段的框架(比如反傾銷、反補貼),雖然在國際上引發不少爭議,但也為美國繞開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以國家安全為名限制進口提供了依據。
232關稅在中美貿易摩擦中扮演了引火線和壓艙石的雙重角色。川普政府2018年對鋼鋁舉措雖標榜“面向所有國家”,但實際上中國是其核心關切之一:美國以232條款名義直接對中國鋼鋁出口設障,促使中方迅速反擊,宣布對128項美國產品加征關稅,包括水果、堅果、豬肉、鋁廢碎料等,稅率15%或25%,涉及約24億美元美國產品。其中鋁廢料和豬肉加征25%,其余加征15%,以彌補中國在美鋼鋁關稅下的利益受損。這被視為中美貿易摩擦的初始升級,也為隨后301關稅的大規模行動定下基調。
川普曾暗示,如果中國在貿易結構性問題上作出讓步,比如在補貼、技術轉讓等方面妥協,美國可以考慮調整232關稅。但實際談判中并沒有達成這樣的結果。拜登就任后立即對232關稅進行了審議,和歐盟、日本、英國等盟友談判達成了不同程度的諒解和妥協,換取這些國家合作應對所謂的中國“過剩產能”,但對中國的232關稅完整保留。
232關稅是通過在美國《協調關稅表》第99章里加上“特別稅號”來實現的,也就是在原來的進口稅基礎上再加一層附加稅。比如,對鋼鐵的加稅是通過稅號9903.80.01加征25%,鋁是通過9903.85.01加征10%(后來提高到25%)。在實際操作中,即使中國的鋼鋁產品是繞道第三國轉口,只要最終進入美國、而且屬于這些稅號范圍,還是會被征收232關稅?,F在美國已經取消了所有國家的豁免和通用排除政策,中國商品沒有例外。雖然美國本土的進口商可以為某些特定產品申請臨時免稅(需要證明美國自己供應不了),但這個申請過程很難成功,所以大多數中國鋼鋁產品還是要面對高額關稅進入美國市場。
232調查的啟動是在川普對等關稅談判的背景下發起的,現在不太確定的是232關稅是可以談的,還是沒有商量余地的。從此次意見征集關注的重點看,是外國政府有沒有可能把對半導體和電子產品供應鏈的控制武器化,這或許意味著美國政府存在區別對待盟友和中國等對手的可能性。從法律上來說,考慮到現在國會正在想辦法收回關稅權力,佛羅里達和蒙大拿已經有兩起起訴川普依據IEEPA征對等關稅違法的訴訟,走正常程序且有堅實國會立法依據(貿易擴展法)的232關稅程序顯然更穩一些。
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public-inspection/2025-06591/national-security-investigation-of-imports-of-semiconductors-and-semiconductor-manufacturing
文章僅做學術探討和研究交流使用,相關判斷不代表任何公司或機構立場,也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