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下午起,中國大陸的開發者在訪問 GitHub 時,開始普遍遭遇一個陌生卻明確的提示:“Access to this site has been restricted.”
不同于以往可能由網絡波動引發的偶發異常,這一次的技術細節顯示:GitHub 已主動將中國大陸的訪問狀態碼由 200 改為 403 —— 這是一種明確的“無權限訪問”拒絕,是平臺方層面的策略性封鎖,是一個信號層面的轉折點。
對于無數將 GitHub 視為日常工作工具、社區協作平臺、個人成長舞臺的中國開發者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次訪問障礙,更是一種現實感的突然降臨:全球化協作平臺可以在沒有預警、沒有溝通的前提下,突然切斷數百萬人的技術生命線。
拒絕中國,影響的是全球開源生態
根據 GitHub 的年度報告,中國開發者的活躍度常年位列全球前三,貢獻的代碼、Issue、PR、文檔數量,在許多重要項目中都占據著極高比重。大量 AI、前端框架、基礎軟件等熱門項目,都有大量活躍的中國開發者參與。
2019-2024年,GitHub 中國開發者數量始終處于前列
更重要的是,不少中國大廠的旗艦級開源項目本身就托管在 GitHub,并依賴其構建國際影響力和開發者關系。此次封鎖的影響,是鏈路中斷、協作失聯、用戶溝通中斷等一整條生產與傳播鏈的阻斷。
而從 GitHub 的角度看,這種和中國開發者“切割”的行為,其實也等于削弱了自己生態的活力和多樣性。當這樣一個高參與度國家被排除在開源協作網絡之外,全球開源生態也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衡。
這次訪問限制帶來的沖擊,遠不止一個打不開的網頁那么簡單。它動搖的是中國開發者對于“全球技術中立平臺”的心理預期,也敲響了對于核心工具、技術生態、協作渠道過度依賴的警鐘。
需要討論的不是替代,而是重新定義“開源安全”
這里所說的“安全”,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安全隔離,而是對自身技術命運的確定性把握。
一直以來,開源精神強調自由、協作與共享,這也是開源得以突破地理與國界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的根本。但當“自由訪問”本身不再穩定,如何保障這種精神的延續?如何確保開發者不因為某一平臺的可用性波動而中斷工作節奏和合作鏈路?這些,才是更需要系統性思考的問題。
構建真正具備自主能力的開源基礎設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也不是靠“趕緊搬家”就能解決的短期動作。它需要基礎平臺的長期投入、需要本地生態的不斷成熟、也需要上層開發者社群的信任積累和協作文化的沉淀。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認為,Gitee 不能僅僅是一個“備胎”角色——而是一個承載著本土開源生態信心、韌性與未來的長期工程。
開源不應只有單點依賴
我們不希望看到一個割裂的技術世界。我們尊重 GitHub 為全球開發者帶來的價值,也愿意繼續在任何可能的場景下參與全球開源協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健壯的開源生態,不應只有單點依賴。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者,它們未必要去替代誰,而是在關鍵節點上提供穩定性和確定性,能保證開發者在面對不可控的外部變化時,有可控的選項和有力的備選。
問題的背后,是下一代技術秩序的主動權
開源世界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是為數不多能超越國界、制度和文化差異的機制。而當這一機制開始被地緣現實作為工具所利用,原本暢通無阻的通道被人為割裂,我們就必須意識到,問題的背后,是下一代技術秩序主動權的博弈。
我們也看到,包括中國在內,越來越多國家在關鍵開源組件、模型、框架的掌控上開始強調“自主可控”,不僅是出于技術實力的需要,更是面對不確定世界的必要反應。
開源本身從來不是“免費的”,而這其中,基礎設施和平臺層的“主場能力”尤為關鍵。
今天是 GitHub 的訪問變動,明天可能是某一主流框架的訪問許可變更,后天也許是某個算力廠商的突發限制——我們無法也不該完全依賴于外部短期的、臨時的、朝令夕改的友善。
當然,國內持續建設的開源基礎設施中,平臺、鏡像、算力、模型社區等方面已有長足進步。但我們更需要構建的是一種可持續、可協同、可自治的開源能力體系:不再將某個平臺視為“唯一協作主場”,不再把“代碼上傳”視為“完成開源”,不再依賴外部規則來界定協作方式,不再把技術自治當成遙遠命題。
這既是挑戰,更是一次現實的考驗。誰擁有更多基礎設施上的選項,誰就擁有更多在風雨來臨時的選擇權。
馬建倉寫在最后
403,只是一個狀態碼,也許不久后 GitHub 就能取消屏蔽,但這卻為我們敲響了關于未來全球開源的警鐘。
真正的問題不是今天不能訪問 GitHub,也不是 Gitee 能不能借此機會“大展宏圖”,而是我們是否有能力面對下一個“突然無法訪問”的基礎設施?是否有信心,在門縫之外,也能構建屬于我們自己的空間?
國內開發者們需要明白的是,開源不是一扇門,而是一條路。這條路從來都不是由一個平臺、一家公司所決定的,而是全球千萬開發者在長期協作與信任中共同鋪就的。
當開源協作的舊有路徑開始出現裂縫時,正是我們重新思考路徑結構、夯實本地生態、推動多元參與的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意味著失去自立的意志。真正的開放之路,從來都是先靠自己,再談全球。這一次,我們更應該看清楚——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平臺,更是面對不確定性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