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10 月 19 日晌午,昆明新南站廣場的棉花糖機轉得正歡。陳生梨低頭往機器里添砂糖,再抬頭時,三歲半的小楊梅不見了。紅色毛衣、粉色發卡,還有攥在手里沒吃完的棉花糖,全消失在攢動的人縫里。他發瘋似的在廣場跑了十八圈,最后蹲在賣烤紅薯的爐子旁,把尋人啟事上的照片摸得發皺 —— 那是前一天在巷口拍的,孩子舔著棉花糖,糖絲掛在嘴角像串沒系緊的珍珠。
面包車的喇叭聲成了十九年里最熟悉的背景音。第一輛車是二手的五菱,車屁股上用紅漆噴著 “尋女”,開到貴州時右后輪爆了胎,他蹲在國道邊補胎,看山霧把遠處的村莊泡得發白;第二輛車換了輛長安,雨刮器總在下雨時發出 “咯吱咯吱” 的響聲,有次在湖南山區迷路,車燈照見巖壁上的青苔,突然想起女兒出生時,產房窗外的梧桐葉也是這樣油亮亮的;現在開的第三輛江淮,座椅上縫著妻子繡的平安符,盡管妻子在三年后因思念成疾去世,他仍把平安符從舊車拆下來,針腳里還留著當年的線頭。
每個趕集的日子,他都把棉花糖車支在人流最密的地方。糖絲在熱氣里飄起來,總能招來幾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他會多給她們半勺糖,盯著人家手腕上的紅繩發呆 —— 小楊梅出生時,外婆給編過一條,繩結里還塞了顆辟邪的桃核。收攤后,他就著路燈往尋人啟事上補電話號碼,油墨滲進指甲縫,和糖霜混在一起,成了洗不掉的印記。地圖冊翻爛了三本,每個去過的縣城都畫著歪歪扭扭的圈,像撒在華夏大地上的問號。
2025 年 4 月 14 日,重慶九龍坡的巷子里,糖稀在鐵鍋里咕嘟冒泡。手機在圍裙兜里震得發燙,他擦了三遍手才敢接。“采血比對成功” 幾個字砸下來時,鍋里的糖絲正拉到半空中,啪嗒掉在灶臺上,濺起細小的糖花。他摸出揣在胸口的錢包,里面夾著的照片已經泛黃,妻子的笑容被磨得模糊,只有小楊梅的紅毛衣還鮮艷得像團火。這些年他最怕接到電話,又最怕接不到電話,此刻握著手機的手在抖,突然想起女兒走失那晚,他在派出所錄完筆錄,蹲在走廊啃饅頭,眼淚掉在饅頭上,咸得發苦。
不知道女兒現在多高,會不會對棉花糖過敏,養母有沒有給她扎過同款的紅繩。他把新印的尋人啟事收進后備箱 —— 這次啟事上的電話是剛換的智能手機號,照片卻還是那年的老照片,他怕換了照片,女兒就認不出記憶里的爸爸。發動車子時,車載 MP3 突然沒電,停在那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尾音里。他抹了把方向盤,上面全是這些年磨出的包漿,像層歲月糊的殼。
開往昆明的高速路上,夕陽把云彩染成棉花糖的粉。他搖下車窗,風灌進來,帶著點春末的暖。十九年沒敢想的畫面突然涌上來:女兒會不會跑過來喊 “爸爸”,會不會嫌棄他手上的糖漬,或者,會不會像那年在廣場上一樣,攥著棉花糖對他笑。車輪碾過里程碑,數字在暮色中跳動,像串數了無數遍的日子,終于要走到那個叫 “團圓” 的終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