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
2024—2025年是中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1894/7/25—1895/4/17)130周年,這場戰爭深刻改變了近代東亞甚至世界的格局。日本從此走向窮兵黷武侵略他國的不歸路,而中國則徹底淪為任由列強宰割的羔羊。
西安交通大學日本校友會特別策劃“以史為鑒·甲午戰爭130周年紀念”主題探訪活動,特邀著名媒體人、作家、時事評論家蔣豐老師帶隊,一起探訪東京周邊與甲午戰爭相關的歷史遺跡。
活動得到《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 《日本華僑報》、日本華僑華人博士協會社會科學研究會(籌)等的大力支持。
活動第一站來到淺草寺附近的浄土真宗東本愿寺。這里曾是收容甲午戰爭清軍俘虜的地方。
活動策劃人西安交通大學日本校友會會長鄭海洋簡單介紹了活動概要后,武藏野大學教授、日本華人華僑社會科學研究會(籌)會長欒殿武教授介紹了凈土真宗創始人親鸞上人創建本愿寺派和后來分裂成東西本愿寺兩個派別的歷史。蔣豐老師曾寫過《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一書,作為媒體人對甲午戰爭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說近代史上鴉片戰爭里“老大哥”被打敗對日本的沖擊很大,黑船事件后日本打開國門,開始全面向西方學習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的試金石就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的結果,日本不僅得到了巨額賠款還擁有了第一個海外殖民地臺灣,其野心也日益膨脹,才有之后侵略朝鮮半島和中國甚至妄圖稱霸亞洲。
東本愿寺始建于1651年,經歷過1657年的明歷大火后從神田明神下搬到淺草。江戶后期著名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 東都淺草本愿寺》描繪的就是它全盛時期的場景。
《富嶽三十六景 東都淺草本愿寺》
1894年,甲午戰爭時這里成為清國(當時日本對中國的稱呼)俘虜收容所,曾有179名俘虜在這里生活。經過關東大地震(1923年)、東京大空襲(1945年)后,以前的建筑等都已蕩然無存了。但想起當年背負著戰敗國的屈辱,被俘虜到異國他鄉的中國士兵曾在這里生活,還是不免讓人有點感傷起來。
東本愿寺大殿前
從上野公園往谷中靈園的路上,偶然路過寬永寺根本中堂。
寬永寺根本中堂前
位于江戶城鬼門(東北)上野,初建于寬永2年(1625年)的東叡山寬永寺,是天臺宗的別格大本山,后來因埋葬了第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后成為德川將軍家菩提寺。東叡山主一般是日本皇室成員的輪王寺宮,這使得它在江戶時代成為日本在格式和規模上都獨一無二的大寺院。不過經過明治維新前的上野戰爭、關東大地震、二戰時期的東京大空襲,寬永寺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初的氣勢和規模,現在也只能從殘留下來的根本中堂等稍為領略一下當年德川將軍家菩提寺的風彩了。
經過寬永寺根本中堂,步行3分鐘就到了谷中靈園的后門。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外交翻譯世家鄭永寧家族的鄭家墓地就在附近。
鄭永寧(1829—1897)生于長期唐通詞(翻譯)世家吳家,后過繼給鄭家。鄭氏的祖上是鄭成功的弟弟鄭宗明。鄭永寧曾參與近代日本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初期的包括《日清修好條規》等各種外交談判,擔任過上海領事代理、日本駐清國公使館代理公使、外務省大書記官等職。他的大兒子鄭永昌(1855—1931)曾任駐日本駐天津領事(1896年任二等領事,1897年任一等領事)。二兒子鄭永慶(1859—1895)是實業家,日本第一家咖啡店“可否咖啡”創辦人。三兒子鄭永邦(1863—1916)曾擔任過《天津條約》談判時伊藤博文的翻譯、日本駐清國公使館(北京)書記官。甲午戰爭時鄭永邦是隨軍翻譯。
鄭永寧曾和李鴻章、袁世凱交好,甲午戰爭爆發時還在當任駐日清國公使館的日語老師,因此有人謠傳他曾建議李鴻章先發制人打敗日本,被卷入“賣國文事件”。后來證明這個純屬無中生有,鄭永寧也起訴了相關媒體和責任人,但案件曠日持久后最后不了了之。
于是甲午戰爭的背后出現很諷刺的一幕:作為父親的鄭永寧被日本媒體社會各界罵“賣國賊”,而他的兒子鄭永邦卻在甲午戰爭的戰場第一線充當隨軍翻譯。
鄭永寧墓
走在櫻花已開始謝落的谷中靈園,看著有些冷清的鄭家墓地里只寫著一個“寂”字的鄭永寧墓,當年作為還用著中國人的姓氏的華裔日本人的鄭永寧,內心的矛盾掙扎和無奈也可想而知了。
探訪的最后一站來到甲午戰爭時的日本外務大臣兼《馬關條約》談判的日本國全權大使的陸奧宗光的別邸。
陸奧宗光(1844—1897)是日本明治時期外交官、政治家。在任期間,因推行強硬的外交“陸奧外交”政策,并在廢除不平等條約和中日甲午戰爭的外交勝利等的功績而成名。
陸奧宗光別邸
這棟別墅是130多年前建的,現在是東京都內最古老的住宅用洋房之一。房子通體白色的外墻特別醒目,最大特征之一是其正面玻璃窗構造,這即使在今天這也是很拉風和摩登的設計。
陸奧宗光在1873年購入這房子。1897年陸奧宗光去世后,被實業家、出版家長谷川武次郎(1853—1936)買下,現在房子還是他的后代在居住使用。
甲午戰爭,是日本近代史上首次正式的大規模對外戰爭。用日本幕府末期政治家勝海舟的話說,這完全是“無名之師”。但日本卻出人意料地打敗了“老師”——天朝上國的大清國。在強權即公理的時代,甲午戰爭瞬間被美化成文明對野蠻的戰爭。這次海外殖民地、巨額戰爭賠款、列強并列的國際地位等巨大的戰爭紅利,讓日本全國上下進入了一個幾近癲狂的國民軍國主義狂熱狀態。此后,日本的野心膨脹到了想征服亞洲甚至全世界,直到二戰徹底被打敗。
回望甲午戰爭,不得不感嘆在大時代背景下國家和個人命運之息息相關。這場戰爭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在戰勝國日本一方的“陸奧外交”和外交翻譯世家鄭氏家族;另一面卻是戰敗國中國的千千萬萬像清軍俘虜一樣的家庭和個人的悲劇。
天色漸暗華燈初上,探訪活動在互道告別中結束。甲午戰爭的許多人和事,130年后都如雨中櫻花一樣,化作春風化作雨化作春泥消失在歷史塵埃里了。而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盡量找到一些還殘留著的有價值的枝節,居安思危引以為戒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