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問大家:
教育的路上,你是否有過心灰意冷?
五六點起床做早飯,結果孩子磨磨蹭蹭,還嫌棄你做的不如買的好吃;
忙一天回家,一邊看娃寫作業一邊收拾房間,娃卻覺得你“活受罪”;
每天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兩眼一睜就是忙,恨不得把所有好東西都給孩子。
然而,生活再辛苦你也能扛。
扛不住的,是孩子一點不體諒的態度,認為理所當然的語氣。
之前,有人問:為什么我為孩子傾心傾力,孩子卻一點兒不懂得心疼我?
有個回答一針見血:
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太多了。
正如《人間失格》里的一句話:
無論對誰太過熱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適度的付出是蜜,過度的付出是毒。
曾在校門口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頭發散亂的媽媽送孩子來上學,媽媽一手提著書包,一手拿著牛奶。
孩子在一旁吊兒郎當,嘴里還嘀咕“能不能快點,磨磨唧唧!”
媽媽好像沒聽到孩子的抱怨,想停下來給兒子系鞋帶。
兒子的語氣更不耐煩,一不小心踩到了媽媽手指,但愣了一瞬,嘴里卻說“又不是我要讓你這樣做的。”
媽媽盯著兒子嫌棄的眼神,訓斥兒子:“我要不是你媽,我會這樣?”
兒子卻反擊:“你趕緊走吧!你看你那頭發,等會同學又要笑我。”
說完奪走早餐,轉身進了學校。
那一刻,男孩媽媽楞在原地,站了許久。
相信類似的一幕,很多家庭都存在。
諷刺嗎?心酸嗎?
中國的父母掏心掏肺對孩子好,愛孩子愛到骨子里,恨不得把孩子身上所有的苦難都讓自己承受。
拼盡全力、窮盡所能、傾其所有,結果卻換來孩子的冷漠、抱怨、不以為意。
還記得在美劇《絕望的主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Bree。
她稱得上是一位完美的媽媽,臉上永遠掛著笑,給孩子煮最健康的食物,家里永遠收拾得干凈整齊,給孩子舒適的家庭環境。
但好像,家里每個人都對她的付出不滿意,甚至覺得多此一舉。
有一天,Bree花了3小時做出了一頓媲美米其林大餐的可口飯菜,邀請家人品嘗。
結果,女兒開口問媽媽:
“我們什么時候能喝到正常的湯呢?為什么我們總要喝這些奇怪的湯?”
Bree覺得不可思議,又把目光看向兒子。
兒子聳聳肩,回了句“還好吧”。
Bree覺得難以接受,兒子卻無奈表示:
難道有誰請你在廚房里忙三個小時了嗎? 我同學的媽媽下班回家只需要“砰”把肉罐頭打開,所有人都很滿意。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邊際效用遞減效應”。
簡單點解釋就是,給一個口渴的人喝一杯水,他會感激你,這是雪中送炭。
但隨著他喝進去的水越多,對水的渴望就越小,直到最后,他不渴了,這時再繼續給對方水喝,他只會感到厭煩和難受。
放到親子關系中,過度付出的父母就是那個送水的人。
無條件和無節制的愛,超過了限度,對方不會感激,只會無感、麻木甚至厭煩。
甚至會在潛意識里認為你一廂情愿,永遠不會離開,自然也沒必要對你太好、太珍惜你了。
有句話說得好:愛的本質是克制,而非放肆。
在成長過程中,若父母過度付出,遷就孩子,最后可能不會收獲一個感恩的孩子,而是一個白眼狼。
先給大家講三個家庭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網友@孤獨者的經歷。
他和妻子經營著一家小飯店,有一位8歲的女兒小雨。
為了讓女兒無憂無慮、開心長大,他和妻子從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女兒有任何需求,他們都隨時中斷工作“陪玩”,無條件滿足。
一天深夜,他因為過度勞累病倒,妻子在醫院守了整整一夜。
女兒來醫院探望,結果第一句竟然是抱怨沒陪她去買新裙子,害她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
自始至終,沒有想起來關心一下還在生病的父親。
第二個故事,是樓下的寶媽@阿麗講述的。
阿麗從兒子出生后,一顆心全撲在孩子身上。
為了給兒子創造更好的條件,她從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生怕孩子因為操心自己而分心學習。
阿麗的口頭禪是:
你只要把書念好就行,其他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小孩子懂什么,你只要好好學習,我和你爸就放心了!
兒子確實聽進去了父母的話,變得只關注自己的學習,對家人的需求和感受漠不關心。
一次,媽媽生理期疼痛不止,想讓兒子幫忙倒個水,找個藥。
兒子卻說:“媽,你忍忍哈,還有一道數學題沒解開呢!”
事后,阿麗心有戚戚,問兒子怎么沒有主動關心媽媽。
兒子卻滿臉疑惑,反問:
“不是你們說學習最重要,其他的事情都是父母應該做的,都要為學習讓路嗎?”
第三個故事,主人公是舅舅家的女兒。
表姐一直是舅舅家的驕傲,舅舅和舅媽也自詡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父母。
從小到大,無論是買什么玩具還是報什么興趣班,都由表姐說了算。
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培養表姐的獨立性。
然而,沒過幾年,表姐變得越來越自我,覺得自己的意見總是最重要,別人都要聽從她的。
一次,舅舅過生日請客,表姐那天卻因為看演唱會沒來。
事后,外公提醒表姐這樣做不對,表姐卻不以為意,反而覺得舅舅故意選那天過生日,打擾了她玩耍的興致。
外公氣急,只能嘆氣:
這孩子習慣了所有人都以她的意見為中心,完全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可怎么辦?
為什么截然不同的三個家庭,養出相似的孩子?
教育學上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割草機式父母”。
是指父母總是走在孩子前面,為其清除成長道路上的雜草,盡可能避免孩子直面障礙。
這種行為雖然看似體貼,卻往往無形中限制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想孩子無憂無慮長大沒有錯,錯在讓孩子習慣單方面索取,缺乏對家庭成員付出的感知能力;
要孩子好好學習也沒有錯,錯在“學習優先于一切”的認知下,孩子會逐漸喪失對他人感受的敏感度;
對孩子給予尊重也沒有錯,錯在過度放權讓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一步步磨滅對外界的同理心。
有研究表明:
過度滿足孩子的的各種需求,很容易讓孩子喪失共情能力,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
他們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很難對父母產生感激之情,長大了更不會平等地回報父母。
所以,對孩子的一切付出,都要建立在原則和底線之上。
既不能過分疏遠,也不能姿態太低,把握好分寸,彼此間關系才能親密長久。
《蒙臺梭利兒童心理學》中有一個觀點:
吸收性心智是兒童特有的無意識的記憶力,是吸收環境并加以適應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什么意思呢?
是說孩子的人格由周圍的言傳身教中習得,無論好的壞的,孩子都會吸收,且伴隨終生。
這個觀點教育學家洛克也說過: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一樣。
而后,他生存的環境開始給他上色,他的環境是什么樣的,他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養育者,孩子長成什么樣,全看父母怎么養。
那些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其父母從小都在刻意做這三件事。
1.給“愛”設條件,適當要回報
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塞勒做過一項實驗。
他分別找了三組實驗者,扮演賣家、買家和自由選擇者。
賣家的任務是賣掉一個咖啡杯,買家的任務是向賣家買咖啡杯,自由選擇者的任務是,自行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
接著,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是買家估價2.87美元,自由選擇者估價3.12美元,非常貼近。
而賣家估價的中位數為7.12美元,高出一倍。
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稟賦效應”。
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個物品,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會大大超過未擁有之前。
后來,有人發現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于親子教育。
簡化版就是:讓孩子為家人花錢,或者多讓孩子照顧自己。
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孩子用自己攢的零花錢為媽媽買一條圍巾。
購買前,孩子會仔細思考媽媽的喜好、圍巾的質量和價格等因素;
購買后,孩子會更加關注媽媽使用圍巾的情況,會在寒冷的天氣里提醒媽媽戴上圍巾。
因為這條圍巾是孩子用心挑選并付出金錢購買的,孩子對它的價值評價會更高。
進而也會更加關心媽媽的冷暖,更加珍惜與家人共同擁有的物品和時光。
2.設置家庭“角色互換日”
有一句話很認同:
沒有人生下來就知道生存的艱辛,也沒有孩子天生就懂得父母的不易。
只有當孩子了解過父母的工作經歷,體驗過父母的生存視角,他們才會體諒父母。
同事王姐講過一個自己家的事。
王姐家每月最后一個周末是“家庭崗位輪換日”。
上個月,輪到12歲的兒子體驗爸爸的早班送貨工作。
凌晨6點的雨中,孩子凍得直跺腳,卻堅持把最后100瓶奶逐一送到100戶客戶家門口。
當晚他破天荒地主動洗了爸爸的工裝,還用零花錢買了護膝:
“爸爸的工作太費膝蓋,我得想辦法讓他別那么疼。”
所以,我們不妨也試試這個方法:
讓孩子扮演父母,父母則扮演孩子。
通過角色互換,孩子能更直觀地理解父母的不易,更在乎父母。
3.教會孩子表達愛:從“接受”到“給予”
看過一個視頻,女兒剛拿到實習的工資,給媽媽買了一雙大幾百的鞋子。
媽媽很不高興,說她亂花錢,最后說什么也不要,堅持讓女孩退貨。
后來,這對母女還為此吵了一架。
后來這位母親在評論區解釋:
過苦日子過習慣了,孩子買的東西太貴,才讓孩子退掉。
網友們卻不認同,一個高贊回答點出了關鍵,她說:
不管怎樣,這都是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不必拒絕,多給孩子表示孝心的機會,他才會越來越感恩。 如果次次都拒絕,她的自尊受到打擊,慢慢地也不再把孝順這事放心上了。
所以,教會孩子表達愛很重要。
有什么方法呢?
第一,鼓勵孩子說“謝謝”和“我愛你”,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心疼父母;
第二,定期和孩子聊聊“愛”。
比如問孩子:“你覺得什么是愛?”
再引導他們理解,愛不僅是接受,更是給予。
比如“當你幫媽媽拿東西時,這就是在表達愛。”
比如“你給下班后的爸爸媽媽接杯水,這也是愛。”
如此經常互動,父母與子女間的愛,才會雙向流動、彼此奔赴。
《特別狠心特別愛》寫過一段話: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 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有時,問題本身不源于孩子,而是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
而有的家庭之所以幸福快樂,就是因為他們用對了方法。
從今天開始,告訴自己,不再無底線逢迎孩子,偶爾做個“薄情”的父母;
從現在開始,停止一味奉獻,拒絕過度犧牲,不再做一個滿分父母。
點個,與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 | CC
主播 | 絳染 ,電臺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