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冰千里
來源 | 冰千里(bingqianli520)
01
總有父母問:為何總處理不好與孩子的關系?為何總是內疚?為何總被孩子拿捏?為何怎么做都不對?今天我就分享困擾親子關系的本質,以及如何改變。
影響你與孩子關系的本質就在于:“身份混淆”。只有減去身份混淆,才能建立真實、良好的親子關系。
第一種身份混淆:把孩子投射成了你的內在小孩。
這是最常見的。你不希望孩子變成曾經的自己。因為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受傷以后的恐懼牢牢鑲嵌在潛意識,就特別擔心孩子會和你遭遇同樣恐懼。
所以日常中你總試圖“控制”孩子,建立“你”認為的合適的環境,希望孩子別重復“你”的糟糕體驗。這個時候的孩子就不再是你的孩子,一部分變成了你的“內在小孩”身份。
比如:你是被捆綁、被挑剔、被嚴厲養育的。這就變成了你最怕的東西。于是,你對孩子就特別包容、接納、允許,無微不至,想給他最好的。生怕哪里做不到位讓孩子陷入困境。
此刻,孩子就不再僅僅是你的孩子,而是被你的內在小孩占據了一部分。
事實上,你對孩子無限好的本質是在養育自己。擔心孩子會被欺負受冷落忽視,也是在擔心你的內在小孩。一旦如此就非常內耗。你會過度在意孩子感受,會做很多很多事
(無論是言談舉止、日常互動、做飯穿衣)來迎合孩子。隨時擔心孩子受委屈,隨時待命來愛孩子,圍著孩子轉。
這樣的結果會“矯枉過正”,也讓自己動輒則咎。陷入消耗的、內疚的、忐忑的互動模式。也會讓孩子變得驕橫跋扈,對你指手畫腳,毫不在意你的感受。或者讓孩子變得膽戰心驚,緊張兮兮,好像這個世界充滿危險。
02
第二種身份混淆:把孩子投射成了“內在父母”。
表現在“你受夠了”!你特別討厭那個在孩子面前“低三下四”的、“忍氣吞聲”的自己。
于是,在某些時候你會沖孩子發火、發飆、發瘋、發狂!或用另一種冷漠、拒絕、無視、回避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亦或者特別渴望孩子的認同與認可,期待孩子對你的付出表達肯定等各種回報,否則他就是白眼狼,你就會很失望。
這個時候,你的孩子就不再是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內在小孩,而是你的“內在父母”。此刻的你變成了比他更小的孩子,你的內在小孩出來了!你與孩子的所有互動都是“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互動。
你發飆、憤怒、冷漠的時候,就是在表達對你“內在父母”的怨恨、委屈與攻擊!你特別想被孩子認可的時候,是在表達對你“理想化父母”的渴望。
你多么渴望當一個真實的孩子啊,無論怎樣父母都是愛你的、被無條件認可的。而過去所有經歷都在告訴你,這是不可得的,于是你只能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再次“索愛”。
而孩子不可能是你的“內在父母”,你很可能會被各種拒絕
(孩子不愿為了滿足你來委屈自己)。于是你更加惱火,加倍與他糾纏。
更矛盾的是,當孩子一旦變得順從,滿足了你的期待,你又會代入“母親角色”,就會愧疚,強烈譴責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怎么可以這么控制孩子。
如此這般,往復循環,你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其實,孩子并沒錯,你也沒錯,只是在沖突那一刻,身份混淆了。
03
第三種身份混淆:固化的父母角色。
你還會被“角色捆綁”,表現在“我要做一個好媽媽”。這樣的角色形成:第一,來自于對自己母親的叛逆或復制;第二,來自傳統價值觀對母親的角色定位,比如要無私、善良、堅強之類;第三,來自孩子小時候你對他太糟糕的內疚補償。
這3種來源固化了你對母親的角色定位,一旦在與孩子的關系中沒有做到,就會產生強烈的痛苦不安與愧疚。
你與孩子關系的所有煩惱,都來自這三重身份混淆,而它們絕不是單一出現,是同時交織在一起。這感覺復雜而痛苦,令人窒息,無法掙脫。
在我的思想體系中,改善的唯一辦法就是“覺知”。要練習如何在與孩子互動中去覺察這三種身份混淆。只有清晰分辨出來之后,剩下的才是單純的你與孩子的關系。
04
那么,如何覺知呢?在我的新書中提出了6種覺知途徑。今天就從“情緒感受”這條途徑入手,簡單列舉以下常見五種情緒的覺知:
第一,強烈內疚。
通常表明你正在把孩子當做內在小孩。他很小、很弱、很可憐、很委屈、很無辜、很無助。而你則變成了“惡人”去傷害那個孩子。此刻你要知道,孩子沒你想的那么弱,你的只言片語、偶爾失誤并不會給他帶來毀滅性打擊,那只是你夸大的危險幻想,因為你太怕受傷了。
第二,強烈指向孩子的憤怒。
表明你正在把孩子當做“惡人”,也就是“內在壞父母”。而你則變成了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要去對抗他、攻擊他、撕毀他!因為他沒有滿足你的期待,他傷害了你!
此刻你要知道,孩子沒那么危險,也沒那么強悍。他不是你早年的父母。他也沒有義務滿足你。你要去找你的父母,甚至伴侶、咨詢師去要,而不是向孩子要。同時,要去安撫你本人這個憤怒的內在小孩,去理解他的需求。
第三,強烈的擔驚受怕。
表明你和孩子都變得很小,你們都變成了你的內在小孩,忐忑緊張焦慮不安,特別怕危險來臨,但總會“怕什么來什么”。
此刻請記住,你已經變成了有力量的成年人,絕沒那么弱。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應對方式。你的恐懼來自早年的經歷與創傷,與此刻無關。要去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
第四,怨恨、委屈、不公。
你正在把孩子當做內在壞父母;或把孩子當做了理想化父母。而你變成了無助的小孩子。但他沒能力滿足你,于是你被辜負了,于是很容易激活委屈與怨恨。
第五:不知所措、左右為難、莫名的難受與無力。
表明你正處在各種身份混淆中不能自拔。需要給自己時間與耐心來恢復覺知力。你可以獨處一會,或轉移注意力,或暫時逃開。等過幾個鐘頭或者次日,再次后知后覺。
05
總之,通過情緒感受來覺知,然后寫出來加以辨認,然后再在互動中反復確認……如此不停地覺知、書寫、對話、確認。就一定能讓你從泥淖中走出來。
當然,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因為你正在改變多年的內在模式。這是很不適應的,需要熟練掌握覺知訓練,也需要深入探索你本人內在小孩的創傷。
作者簡介:冰千里,覺知內在小孩理念提出者、內在小孩心靈書寫發起人、一對一咨詢10000+小時。知名心理學作家,著有《我與我》、《心靈書寫》等。公眾號:冰千里(bingqianli520)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