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智能汽車的“智駕”模式出現事故的案例不勝枚舉,大量的血的教訓也沒有讓人們真正地引起警覺嗎?近日,我們看到,有網友反映,自己在搭乘順風車時,竟遭遇司機在高速行駛過程中酣然入睡,而車輛僅僅依靠智駕功能維持前行。這一事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點燃了公眾對于出行安全和智能駕駛技術應用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尤其是涉事車輛還是順風車這種提供公共交通服務的模式,更是讓人擔憂。
長途駕駛容易疲勞是習以為常的,而且我們在高速公路上也看到大量的關于防止疲勞駕駛的提醒,大量的事故也是因為疲勞駕駛引起的。不過,即使如此,依然還有不少因為疲勞駕駛的案例發生。據網友講述,4月11日凌晨,他在杭州搭乘一輛順風車前往浦東機場,支付了275元車費以及額外70元高速費。行程中,他驚恐地發現司機打開特斯拉的智駕功能后,竟躺在駕駛座上呼呼大睡,車輛以100km/h左右的時速疾馳在高速路上。王先生內心極度恐慌,嘗試通過故意咳嗽、打電話制造聲響等方式試圖叫醒司機,卻均以失敗告終。甚至連路上變道都需要王先生提醒,下高速時司機差點撞到服務區欄桿才猛然驚醒。
事后,該網友向順風車平臺投訴司機危險駕駛,然而平臺僅回復已重點監控車主相關行為,若再次違規將嚴肅處理,并補償5元無門檻優惠券。這樣的處理結果顯然無法令人滿意,該網友認為自己的生命安全遭受了嚴重威脅,因而訴求退還全部乘車費用并獲得一定補償。目前,順風車平臺表示正在對該事件展開核查。
這起事件的發生,無疑暴露出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從司機層面來看,在高速行駛過程中睡覺,無疑是將自己與乘客的生命安全視同兒戲,是對生命的極度漠視,嚴重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和安全意識。即便車輛配備了智駕功能,但現階段的智駕技術本質上仍屬于輔助駕駛范疇,遠無法達到完全替代人類駕駛的成熟水平。在復雜多變的高速路況下,隨時可能出現各種突發狀況,如道路上突然出現的障礙物、其他車輛的緊急變道等,這些都需要駕駛員保持高度警覺并及時作出反應。而司機在此時選擇睡覺,一旦意外發生,后果將不堪設想。前不久小米汽車的事故還歷歷在目,智駕帶來的危險顯然并沒有完全地深入人心。
作為服務平臺,對這種行為應該嚴令禁止,但是,這期案例中,我們發現平臺對司機的管理和約束機制存在明顯漏洞。順風車司機無需向平臺繳納押金、保證金等費用,這使得平臺對司機的約束極為有限。即便平臺宣稱會對違規司機進行處理,如封停接單賬號,但這對司機的實際影響微乎其微,難以起到足夠的威懾作用。在接到乘客投訴后,平臺僅給予5元優惠券作為補償,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未能充分重視乘客的安全訴求,也無法有效解決司機危險駕駛行為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平臺有必要重新審視和完善其管理機制,加大對司機的監管力度,提高司機的違規成本,切實保障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此外,這一事件也反映出社會公眾對于智能駕駛技術的認知存在偏差。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駕駛技術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但部分人卻錯誤地認為智駕功能可以完全替代人類駕駛,從而放松了對駕駛安全的警惕。事實上,目前市場上大多數車輛所搭載的智駕系統,如特斯拉的Autopilot等,多為L2級別輔助駕駛系統,該系統要求駕駛員必須時刻保持對車輛的監控,并隨時準備接管車輛控制權。駕駛者絕不能因為有了智駕功能就掉以輕心,更不能做出睡覺等危險行為。
為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多方需共同努力。順風車平臺應強化對司機的資質審核和日常管理,加強安全培訓,提高司機的安全意識和職業道德水平;同時,完善投訴處理機制,切實保障乘客權益。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智能駕駛技術應用的規范和監管,明確智駕功能的使用邊界和責任界定,加大對危險駕駛行為的懲處力度。廣大駕駛員也應正確認識智駕技術,始終將安全駕駛放在首位,切不可心存僥幸。作為乘客,在乘車過程中也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識,留意司機駕駛狀態,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保障自身安全。
可以說,此次順風車司機高速開“智駕”睡覺事件為全社會敲響了警鐘,出行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無論是智能駕駛技術的應用,還是平臺與司機的責任履行,都需要進行深刻反思與改進,以確保每一位出行者都能擁有一個安全可靠的出行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