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節日越來越沒感覺了”,可有沒有想過——到底是什么讓一個節日充滿氛圍感?
是熱鬧的儀式,是熟悉的味道,還是某種“應該如此”的過法?
在《中國時日:古人的月令禮儀與衣食娛樂》這本書里,作者康里無忌用心追溯了一個看似簡單、其實無比浩大的主題——民俗。
01.
什么是民俗
它不僅是文化的遺留物,也不僅是“年味”“禁忌”“風俗”這些外顯的東西。
它更是一種“水溶于水”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從未意識卻一直在延續的日常本身。
從立春到冬至,從穿什么、吃什么,到怎樣祭祖、如何祈福……我們的祖先在每一個節氣里都不馬虎,鄭重其事地度過一年中的每一天。
作者說:“我們還沒有‘民俗’這個概念時,就已經是民俗的體驗者,甚至是民俗的主體和載體。”
我們會說“端午安康”,會寫信落款“展信佳”,也會在春天貼花神,在中秋拜月亮——不自知地活在一個由時間織成的節律中。
02.
民俗也在更新
民俗表面是生活的重復,實則深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關系。它在流動中變異,因地理而不同,因時而更新。正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民間諺語,也早在不同地方和歷史文獻中出現了變奏與矛盾。民俗并非一成不變的古訓,而是活的文化,是對當下生活需求的回應。
現代社會的節日表達也在悄然變化:“端午只能說安康”?“親啟”寫作“H2↑”?這些看似玩笑的變化,其實也是民俗的新面貌。它們既為舊時代送別,也為新時代著色。哪怕它們是否能流傳尚未可知,但這種新舊交替、溫潤漸進的更替節奏,正是民俗魅力的核心所在。
03.
獻給珍惜日常的你
作者康里無忌從2019年起記錄節日民俗,2020年開始系統整理,像淘金者一樣在浩瀚史料中一點點篩選、提煉、注釋。她發現,有些節日依然盛大熱鬧,有些卻早已只存在于紙頁之間。它們如煙火般曾絢爛照亮一個時代,如今只留余燼,卻仍叫人動容。
《中國時日》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民俗工具書,而是一份向傳統致敬的溫暖答卷。它不只記錄,更激發我們重新理解“日子”這件事的方式。
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節日之所以珍貴,不是因為它非凡,而是因為有人用心,把每個日子都過得閃閃發光。
愿你在翻閱它的過程中,
重新拾回生活的節奏,
體會時間的溫柔,
也在某一個節日,
和過去的人、現在的自己
不期而遇。
ISBN 978-7-5231-1251-9
定價:88.00元
書名:《中國時日 : 古人的月令禮儀與衣食娛樂》
作者:康里無忌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而細膩地介紹了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歲時節令、別具一格的衣食住行以及深具地方特色的風土民俗等內容。這些傳統的生活方式,如同一幅幅鮮活的畫卷,展現著中式庸常之美,熱氣騰騰中透著溫馨與可愛,既承載著人們對過往歲月的深情回憶,也凝聚著祖輩生活的智慧和趣味。
希望這些蘊含時間韻味、歷經歲月洗禮的凡塵詩篇,能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引領我們沉下心來,細細品味,共同欣賞這穿越千年卻依舊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之美,感受那份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初審:姚冬霞
復審:郭偉
終審:李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