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因當漢奸被判槍斃,被胡適等人救下,改判坐牢,49年出獄后寫信給毛主席,沒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話,改變了周作人后半生命運。
周作人,一個在新文化運動中舉足輕重的名字,卻也背負著“漢奸”的罵名,在歷史的漩渦中沉浮。
他的故事,是一部充滿爭議與矛盾的個人史,折射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困境與抉擇。
抗戰爆發,北平淪陷。
面對民族危亡,周作人選擇了留下,這一選擇,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將他一步步推向了深淵。
1939年,周作人接受了日偽政權的任命,出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等職。
他辯稱自己是“身不由己”,是為了保全家人,為了守護北大,但事實上,他擔任了多達13個偽職,包括偽北京大學館長、偽東亞文化協議會會長等。
鐵證如山,周作人“文化漢奸”的帽子,再也無法摘掉。
1945年,抗戰勝利。
國民政府對漢奸進行了清算,周作人被逮捕,并以漢奸罪判處死刑。
消息傳出,文化界一片嘩然,有人拍手稱快,認為周作人罪有應得;也有人惋惜嘆息,認為周作人的學術價值不應被抹殺。
關鍵時刻,一些人站了出來,為周作人求情。
這些人中,有胡適、蔣夢麟,也有周作人的學生尤炳圻,他們四處奔走,聯名上書,希望國民政府能夠網開一面。
胡適等人認為,周作人的罪行雖不可饒恕,但并未涉及“殺人放火”,且其學術價值仍有保留的必要。
最終,國民政府對周作人改判,刑期減為14年。
后來,又因為周作人,在獄中保護北大財產等情節,刑期再次減為10年。
歷史的進程,遠比人們想象的更快。
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尾聲,1月,李宗仁政府為了爭取人心,釋放了一批政治犯,周作人也在其中。
重獲自由的周作人,面臨著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擇。
他最初的計劃是前往臺灣,甚至通過學生洪炎秋,在臺灣安排好了住所。
但局勢變化太快,周作人的思想也開始動搖,最終放棄了前往臺灣的打算,選擇留在大陸。
1949年,周作人給毛主席寫了一封,長達6000字的信。
這封信,既是周作人對自己的辯解,也是他對國家的表態,更是一份充滿忐忑的“求饒書”。
在信中,周作人辯稱自己的漢奸行為,是“緩兵之計”,是為了保護北平的文化,并沒有直接參與日軍的暴行。
還表達了對共產黨的支持,稱“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在信的最后,周作人提出了自己的請求,希望能夠保留房產,不再被以漢奸論處。
毛主席在收到周作人的信后,認真閱讀,并做出了批示。
大致意思就是,文化漢奸嘛,又沒有殺人放火,而且當時懂希臘文的人不多,倒不如養起來,做翻譯工作。
毛主席的批這個示,也體現了他對知識分子的務實態度:既不姑息周作人的政治污點,又充分考慮到了他的學術價值。
隨后,周作人被安排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外譯者,每月領取稿費,初期200元,后增至600元),翻譯了《希臘的神與英雄》《伊索寓言》等作品。
新中國成立后,周作人得以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學術工作。
晚年,他翻譯了十余部西方古典文學作品,雖然都是匿名發表,但質量上乘,受到了學術界的肯定。
1956年,周作人還受邀參加了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會。
他的日記,也被魯迅博物館高價收購。
晚年的周作人,生活相對安穩,但也始終生活在爭議之中,他的“漢奸”身份,始終是他身上無法抹去的標簽。
參考資料:
錢理群. (2002). 周作人論.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