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松花江冰層開裂,哈爾濱迎來開江時節。作為流域文明獨特的文化符號,開江節承載著千年歷史傳承與民俗風情。4月15日,黑龍江省冰雪產業研究院院長、哈爾濱體育學院教授張貴海深度解析了這一傳統節慶的文化脈絡與時代價值。
千年溯源,從契丹祭江到民間祈福
開江期間,先民望著江水,冰排涌動而來,對應江水湯湯高聲大喊。喊聲和濤聲、冰排撞擊聲混合一起,形成自然交響樂,又稱喊江。原始洪荒的喊江號子,孕育天人合一的開江場景。
張貴海介紹,開江儀式是冰天雪地環境中不同流域文明獨有的表現方式。“鄰水而居”“靠水吃水”是人類部落的一種生活現象,是人們崇拜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表達感謝自然贈予生活物質的情感活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細化,捕魚為生的先民漁獵文化成為一種特有現象。
現在的開江民俗文化節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年前契丹人建遼時期。每到開江時節,契丹族都要進行神秘的祭江大典,以此祭奠江中的神靈,表達對母親河的恭敬和熱愛,希望水神的佑護。久而久之,成為民間的祈禱活動,人們雙手摸搓開江冰,或用開江水凈手,祛病祈福、驅災辟邪,求得新一年的平安吉祥。
三江共舞,多民族開江習俗的文化交響
現在,隨著流域生態的變化,單獨捕魚活動逐漸消失,而這種開江活動卻被保留下來,成為一種節日或者生活儀式。張貴海介紹,生產性的祈禱場景、情景變成生活觀光活動。現在開江活動內容有頌天、拜水、祈福等系列活動,包括曬網、捕魚、烹鱻、魚市等活動。
我省三江流域居住著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開江活動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哈爾濱古稱阿勒錦,是曬漁網的地方,很久就有開江活動。冰封的江面開裂后,江水湯湯,正式開啟每年的漁獵生活。人們出水打魚,要感謝上蒼的恩賜,就會舉辦各種祈福開江儀式。
從遼代祭江大典到現代文旅盛事,開江節歷經千年嬗變,始終是龍江兒女與江河對話的生動注腳。當傳統儀式遇見當代生活,開江節不僅延續著敬畏自然的精神內核,更成為展示哈爾濱生態之美與文化厚度的鮮活名片。在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并重的今天,這一古老習俗正煥發新的生機,持續書寫著人與江河的共生故事。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于博洋/文 劉洋/攝
“哈報手機記者”:史敏捷 丁香
編輯:王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