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廣釋境,又為二:一、釋諸境,二、論諸境同異。
釋境為六:一、十如境。二、因緣境。三、四諦境。四、二諦境。
五、三諦境。六、一諦境。然眾經赴緣,明境甚眾,豈可具載?略舉六種。六種次第者,十如是,此經所說,故在初。次十二因緣,三世輪迴,本來具有。如來出世,分別巧示,四諦名興。從廣至略,次辨二諦。二諦語通,別顯中道,次明三諦。三諦猶帶方便,直顯真實,次明一諦。一諦猶有名相,次明無諦。始從無明,終至實際,略用六種足。
一、明十如境,已如前說(云云)。二、釋因緣境。又為四:一、正釋。二、判麁妙。三、開麁顯妙。四、觀心。
正釋,又為四:一、明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二、明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三、明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四、明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思議兩種因緣,為利、鈍兩緣,辨界內法論也。《中》(論云):
「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生滅相。」此簡異外道;外道邪謂諸法從自在天生,或言世性,或言微塵,或言父母,或言無因,種種邪推,不當道理。此正因緣不同邪計,唯是過去無明顛倒心中造作諸行,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好惡不同。《正法念》云:「畫人分布五彩,圖一切形,端正醜陋,不可稱計。」原其根本,從畫手出,六道差別,非自在等作,悉從一念無明心出。無明與上品惡行業合,即起地獄因緣,如畫出黑色。無明與中品惡行業合,起畜生道因緣,如畫出赤色。無明與下品惡行合,起鬼道因緣,如畫青色。無明與下品善行合,即起修羅因緣,如畫黃色。無明與中品善行合,即起人因緣,如畫白色。無明與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緣,如畫上上白色。當知無明與諸行合故,即有六道,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等,隨上中下,差別不同。人天諸趣,苦樂萬品,以生歸死,死已還生,三世盤迴,車輪旋火。故《經》言:「有河洄澓沒眾生,無明所盲不能出。」經又稱為十二牽連更相拘帶,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園。此十二因緣,新新生滅,念念不住,故名生滅十二因緣也。
料簡者,《纓珞》第四云:「無明緣行,生十二,乃至生緣老死,亦生十二,是則一百二十因緣。初是癡,乃至老死亦是癡。不覺故癡,初亦不覺,至老死亦不覺;癡故生,癡故死。若能覺因緣,因緣即不行,癡不行故,則將來生死盡,名為黠,黠即隨道。」又十二緣起、十二緣生,為同為異?此同是一切有為法,故無異。亦有差別,因是緣起,果是緣生,則二緣起,五緣生,三緣起,二緣生。又無明是緣起,行是緣生,乃至生是緣起,老死是緣生。又四句:緣起非緣生,未來二支法是也。緣生非緣起,過去二支,現在阿羅漢最後死陰是也。緣起緣生者,除過去、現在羅漢死五陰,諸餘過去、現在法是也。非緣起非緣生者,無為法是也。《法身經》說:「諸無明決定生行,不相離、常相隨逐,是名緣起,非緣生。若無明不決定生行,或時相離不相隨,是名緣生,非緣起。乃至老死亦如是。」尊者和須蜜說:「因是緣起、從因生法是緣生;和合是緣起,從和合生是緣生。」十二因緣支,二是過去則止常,二是未來則止斷,現在則顯中道。推現三因,則說未來二果;推現在五果,則說過去二因。三世皆有十二支,為推因果,故作如是說。
十二時者,「無明」是過去諸結時。「行」是過去諸行時。「識」者,相續心及眷屬時。「名、色」者,已受生相續,未生四種色根,六入未具。一、歌邏羅,二、阿浮陀,三、卑尸,四、伽那,五、波羅奢訶。如是等時,名「名色」。「六入」,已生四種色根,具足六入。此諸根未能為觸作所依,是時名「六入」。此諸根已能為觸作所依,未別苦、樂,不能避危害,捉火觸毒,把刃不淨,是時名「觸」。能分別苦、樂,避危害等,能生貪愛,不起婬欲,於一切物不生染著,是時名「受」。具上三受,是時名「愛」。以貪境故,四方追求,是時名「取」。追求之時,起身、口、意,是時名「有」。如現在識在於未來,是時名「生」。如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於未來,是時名「老死」。
一剎那十二緣者,若以貪心殺生,彼相應愚是「無明」。相應思是「行」。相應心是「識」。起有作業,必有「名色」。起有作業,必有「六入」。彼相應觸是「觸」。彼相應受是「受」。貪即是「愛」。彼相應纏是「取」。彼身口作業是「有」。如此諸法生是「生」。此諸法變是「老」。此諸法壞是「死」。
問:何不說病為支?
答:一切時、一切處盡有者,立支。自有人從生無病,如薄拘羅,生來不識頭痛,況餘病!是故不立。
問:憂悲是支不?
答:非也,以終顯始耳,如老死必憂悲。
問:無明有因不?老死有果不?若有,應是支。若無,則墮無因無果法。
答:有而非支。無明有因,謂不正思惟;老死有果,謂憂悲。又無明有因,謂老死;老死有果,謂無明。現在愛、取,是過去無明;現在名色、六入、觸、受,此四若在未來,名老死。如說受緣愛,當知說老死緣無明也。猶如車輪,更互相因也。
欲界胎生者,具十二支。色界者十一,無名色也。無色界有十,除名色、六入。又言具有。色界初生,諸根未猛利時,是名「名色」。無色界雖無色而有名,當知悉具十二支也。
問:無明、行與取、有何異?
答:過、現、新故,已與果、未與果等異。
二、思議不生不滅十二者,此以巧破拙。《中論》云:「為利根弟子說十二不生不滅。」癡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金光明》云:「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如幻師在四衢道,幻作種種象、馬、纓珞、人物等,癡謂真實、智知非真。無明幻出六道依正,當知本自不有,無明所為。如知藤本非蛇,則怖心不生,不生故不滅。是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相也。
三、不思議生滅因緣者,破小明大,為利鈍兩緣說界外法也。《華嚴》云:「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畫師,即無明心也。一切世間,即是十法界假實國土等也。諸論明心出一切法不同,或言:阿黎耶是真識,出一切法。或言:阿黎耶是無沒識,無記無明出一切法。若定執性實,墮冥初生覺、從覺生我心過。尚不成界內思議因緣,豈得成界外不思議因緣?惑既非不思議境,翻惑之解,豈得成不思議智?破此,如《止觀》中說。今明無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四句皆不可思
議。若有四悉檀因緣,亦可得說:如四句求夢不可得,而說夢中見一切事;四句求無明不可得,而從無明出界內外一切法。
出界內十二因緣,如前說。
出界外十二因緣者,如《寶性論》云:「羅漢、支佛空智,於如來身本所不見。」二乘雖有無常等四對治,依如來法身,復是顛倒,顛倒故即是無明。住無漏界中有四種障,謂緣、相、生、壞。緣者,謂無明住地,與行作緣也。相者,無明共行為因也。生者,謂無明住地,共無漏業因,生三種意生身也。壞者,三種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也。還如界內十二因緣,從無明至老死也。緣者,即無明支也。相者,行支也。生者,即名色等五支也。愛、取、有三支,例前可知也。壞即生死支也。此十二支,數同界內,義意大異。彼論云:「三種意生身,未得離無明垢,未得究竟無為淨;無明、細戲論未永滅,未得究竟無為我;無明、細戲論集,因無漏業生意陰未永滅,未得無為樂;煩惱染、業染、生染未究竟滅,未證甘露究竟常。」以「緣」煩惱道故,不得大淨;以「相」業道故,不得八自在我;以「生」苦道故,不得大樂;以「壞」老死故,不得不變易常者,由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也。是為界外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相(云云)。
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者,為利根人即事顯理也。《大經》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者,無明、愛、取既是煩惱,煩惱道即是菩提。菩提通達無復煩惱,煩惱既無,即究竟淨,了因佛性也。行、有是業道,即是解脫,解脫自在,緣因佛性也。名色、老死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無苦、無樂,是名大樂。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故言無明與愛,是二中間,即是中道。無明是過去,愛是現在,若邊若中無非佛性、並是常樂我淨,無明不生亦復不滅。是名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也。
二判麁妙者,因緣之境不當麁妙,取之淺深,致有差降耳。若從無明生諸行乃至老死,從三生二,從二生七,從七生三,更互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無常生滅。《中論》判此教鈍根法。《涅槃》稱慇懃半字。此經:「但離虛妄,名為解脫。」故知此境則麁。若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境既如幻,智亦叵得。經言:「若有一法過於涅槃,我亦說如幻、如化。」《中論》明教利根。《涅槃》稱長者教。《毘伽羅論》、《大品》名為「如實巧度」,此經名小樹。斯境則巧。若無明是緣,從緣生相,從相有生,從生故壞。滅緣故淨,除相故我,盡生則樂,無壞故常。
《中論》云:「因緣生法,亦名為假名。」《大品》稱「十二緣,獨菩薩法。」《涅槃》稱因滅無明,則得熾燃。此經則是大樹,而得增長。比前為妙,方後為麁。若言:無明三道即是三德,不須斷三德更求三德。《中論》云:「因緣所生法,亦名中道義。」《大品》說十二因緣,是為坐道場。《涅槃》云:「無明與愛,是二中間,即是中道。」此經:「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亦名最實事。豈非妙耶!前三是權,故為麁;後一是實,故為妙。用此麁妙歷五味教者,乳教具二種因緣,一麁一妙。酪教一麁。生蘇三麁一妙。熟蘇二麁一妙。《法華》但說一妙。是名待麁因緣,明妙因緣也。
三、開麁顯妙者,如經:「我法妙難思」,前三皆是佛法,豈有思議之麁異不思議之妙?無離文字說解脫義,秖體思議即不思議。譬如長者,引盆器米麵給與窮子,成窮子物。若定天性,窮子非復客作人,盆器還家,安是他物?如來於不思議方便說麁,何得保麁異妙?今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即是開兩因緣,即論於妙。又《大經》云:「為諸聲聞開發慧眼」者,昔慧眼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今開慧眼,即見不空,不空即見佛性。故云:「慧眼見故,而不了了;佛以佛眼,見則了了。」此即決菩薩慧眼,開第三因緣,即絕待論於妙。
四、觀心者,觀一念無明即是明。《大經》云:「無明明者,即畢竟空。」空慧照無明,無明即淨。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既不為無明所染,即是煩惱道淨。煩惱淨故則無業,無業故無縛,無縛故是自在我。我既自在,不為業縛,誰受是名色、觸、受?無受則無苦。既無苦陰,誰復遷滅?即是常德。一念之心既具十二因緣,觀此因緣,恒作常、樂、我、淨之觀。其心念念住祕密藏中恒作此觀,名託聖胎。觀行純熟,胎分成就。若破無明,名出聖胎(云云)。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